由於金、梁武俠小說大受歡迎,出版社找來當時著名漫畫家潘飛鷹、莫君岳等人把金庸和梁羽生多套武俠小說編繪成漫畫版,列入「新派武俠漫畫叢書」,行銷海內外。
香港新派武俠小說誕生70周年紀念,70年前梁羽生開寫《龍虎鬥京華》,贏得「香港新派武俠小說開山鼻祖」美譽,並由金庸發揚光大,這一切都緣於一場在澳門舉行的生死狀比武。
金庸作為報人,對於民生福祉的大事從不轉彎抹角,而只會直斥其非。但當他以小說家的身份與朋友和讀者交往時,事事坦率直表,便不是他的一貫作風。
武俠小説的源頭是唐代的豪俠小説。最初偏重豪士俠客的行徑。既歌頌英雄的本領和胸襟,也歌頌讚美無償義助、俠骨丹心、捨己為人的精神。將人性中的美、善本性呈現於文學之中。
倪匡的武俠小說《六指琴魔》大受歡迎,很多人都以為這是倪匡的第一本武俠小說。其實,他早於1959年年底已署名倪匡,在《真報》寫了第一篇武俠小說,後來結集成書,但作者姓名卻被改為「梁羽生」。
港澳兩地對吳公儀、陳克夫歷史性比武議論紛紛,香港《新晚報》總編輯羅孚靈機一觸,決定由旗下編輯陳文統在報紙撰寫武俠小說。
這篇「黃蓉智鬥書生」是解釋金庸使出猶如黃蓉烹調「玉笛誰家聽落梅」和「好逑湯」的手法,混和創寫這段精彩絕倫的智慧比拼,請讀者細意品嚐金庸為大家呈上的文學美饌。
八十年代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流入內地,風靡讀者,使文藝青年如癡如醉。
歷史的發展,雖然有必然性,卻往往帶有偶然性;金庸的一生,交織着必然與偶然。
金庸提議把精彩絕倫的金庸小說改編成兒童文學版本,但我認為讓青少年兒童讀者直接閱讀金庸小說原著才是最好,所以我拒絕了金庸先生的建議。
一流的創作人才一定具逾於常人的天分,但尚要有精進的學習精神和苦心經營的意志,懂得變通亦很重要。
梁羽生受上司羅孚之託,化名寫寫兩大名家作品的異同,原意是掀起話題,使武俠小說更受關注。
「名家筆下的武俠世界,處處體現中華文化精髓,成為傳承及推廣中華文化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