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大挑戰」計劃由優質教育基金支持,透過建立網上兒童文學讀後測驗庫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高階思維和閱讀理解能力發展。
綠騎士記得初抵法國時,抱着「遊玩」的心情,在巴黎的生活雖然物質生活匱乏,但精神生活卻非常豐足,日子過得逍遙自在。
六七暴動之後,已很難招收社員了,幾個因素加起來,包括你所說的報刊轉變方針,文社可以發表的園地便日漸萎縮。
一本書就像土地裏的種子,不用太着急,它會有自己的命。
假如你問我們的語文老師:「你們在語文教學的範疇中,最感困惑的哪一個範疇?」相信很多的語文老師的回應是:「寫作教學。」 老師對寫作教學的「困」,是困於學生對寫作提不起興趣、厭作、寫作基礎薄弱、文章離題或不切題、內容貧乏、未能運用所學的字詞與句式。要解決這些問題,實非易事,若學生每天只是兩點一綫(家與校),不思考,不練筆,更難。可在當下政治衝擊校園,要學生多練習他們最抗拒的長篇紙筆練習,實在是犯了「剝削了學生快樂童年」的死罪。至於老師的「惑」,那是考評局對作文評估的要求與比重,考題趨向於重視學生表達「意念」、「經歷與感受」,老師實在不知如何在課堂內給予學生相關的經歷。試看考評局過往對小六的全港性系統評估的寫作報告: 學生大致能根據題目的要求,以不同的分類方法說明事理,且能舉出簡單而具體的生活例子,但沒有就提出的看法加以闡釋,內容未見充實。(考評局全港系統性評估報告2011) 在實用文方面,學生大多能按時序組織相關資料,重點敘述事件的經過,但個人感受和體會,則着墨不多(考評局全港系統性評估報告2013) 學生能大致做到切題,惟內容一般,敘事的經過比較簡單,說明的觀點也缺乏闡釋(考評局全港系統性評估報告2015) 學生的「沒有就提出的看法加以闡釋,內容未見充實」、「個人感受和體會,着墨不多」和「內容一般,敘事的經過比較簡單,說明的觀點也缺乏闡釋」實在是寫作教學的難點。目下坊間的語文教材,按教育局的指引,以主題式單元設計,單元內的寫作學習重點,多是因應單元篇章特色,安排單項的寫作技巧,要指導學生於兩教節內寫出一篇有字數要求、內容充實、闡述清晰、文從字順、有感受和體會的文章,並能運單元內所學的寫作技巧寫作,實在教老師惑然不知所措,學生更是茫茫然而馬虎了事。也許我們真的要反思,我們的寫作教學,是不是要來一次翻天覆地的革新? 兩地寫作教學比較 筆者試以美國的小學和香港小學的一道寫作題目,比較港美國兩地的小學的寫作教學,探究香港寫作教學的革新之道。 寫作題目:我的爸爸 從上表所見,美國小學的作文是透過「做、寫、說、思」以培養學生的抉擇能力、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和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這樣的作文教學,較諸香港的「四道牆限時式」作文來得有趣,其原因是同學的寫作與社會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香港能否改弦易轍,把現行的單篇限時寫作,改為走進社區的研究式作文?筆者相信在應試教學的大前提下,真的沒法改變,但我們可否把每學期八篇作文,改為技術學習四篇,另加一篇研究式的作文呢? 美國的初小作文又是怎樣的?由於教學的自主,美國的初小作文並沒有像香港那樣固定的從作句開始。美國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寫作形式。筆者覺得較為特別的是美國有些學校,老師會與個別同學,以談話形式,問學生一些問題,或要求學生說出一些生活上的事情,學生口述,教師筆錄,然後老師把所記下的交給學生,請學生拿回家,抄一次,並於第二天向全班同學讀出來。這樣的寫作教學方式,以香港語文老師的師生對比,實難以做得到,但假若由小六學生筆錄小一學生的口述作文,那又未嘗不可。 至於小學二、三年級的作文,美國的學校,也各有不同。基於這時期的學生是建構興趣期與習慣培養期,一般學校的作文都比較多,老師的教學方法和寫作要求各有不同。筆者覺得最特別的是主題作文。進行寫作前,老師會給同學一個大概的主題,並給一些指示和啟發,然後由學生命題寫作。寫作前,老師要求孩子透過資料搜集,並在文章內附上插圖,這樣的作文,對小二及小三學生是不是很有趣? 香港的小學語文課程,也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課程,既要照顧能力的培養,也要照顧文化的承傳。語文既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我們的母語教學負載著德育教育的重任,「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學作文就是學做人」。近日中國第一夫人彭麗媛訪美時的藍色繡花改良版旗袍式洋裝,也許是本港小學寫作教學的改革之道——承傳文化,與時俱進。
真實的閱讀理解,就是心靈的積累和文本的含義互相作用的過程。文本愈豐富、心靈的積累愈豐富,理解得愈豐富,理解得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