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教育界的變化並不會比其他的界別少,但若沒有學習及反思的能力,而是以恆常來面對新事物,我相信穩定反而是阻礙。
當遇上未知或逆境時,有陪伴者,有同行者,是一種祝福。感謝一直謹守崗位,深耕細作的老師們,很榮幸與你們同行,共同孵化更多教育改變。
過去20多年來生源不足問題出現了幾次,通常媒體所關注的,是小一收生不足、中一收生嚴峻等話題。最近這波吸睛之處,是教育局主動發出警報,指學生不足情況下縮班殺校是無可避免,甚至放話政府帶頭關閉一些官校。
體罰的變遷,說明行為準則是會隨着社會的演變而變化的。現在要是有教師以任何形式打學生,看來會惹來官司。但也說明,許多行為準則,是與更大的社會價值——例如「人權」——互動的。
不少人以為塑造學校文化只是為學校營造歡樂和輕鬆的感覺,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然而,事實並非這麼簡單。
Deal and Peterson提醒校長在處理日常校務時可以兼顧如何建立學校文化。學校在放暑假前安排一些活動,以預備學年結束,過渡新學年,而不只是等着放假──這些安排可以帶來雙重效益。
如校長與員工之間能以開放及信任態度進行真誠的對話,成效甚豐。若校長和職員之間平等而沒有隔膜,雙方的專業對話可以有效而直接地收集和交流信息,增強凝聚力。
家長和社區關係透過對學校的聯繫、尊重、信任、認同和重視,深深地融入學校的架構,類似在商業世界中塑造品牌的過程。在商業領域,建立品牌的過程不單是一個企業的內部發展,還需要建立與客戶或顧客的聯繫。
雖然某些校長認為聯繫家長是浪費時間,不如做一些直接與教學有關的事情,然而這些與家長接觸的努力不一定是徒然的,學校走多一步可以讓家校合作走更長的路。
學校改進的真正目的並不只是讓學校看到自身的不足,而是幫助學校揚長避短、提升學校教師團隊的整體專業能量,從而在校內建立一套自我完善的機制。
學校領導理解學校文化,便可以評估是否需要重塑或強化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哪些方面值得加強?哪些方面發現有問題需要介入以恢復學校發展活力?
學校領導必須理解他們學校周圍的社區文化,也須理解學校成員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想法,才能有效地為學校把脈。學校領導試圖在未充分了解文化的情況下,改變文化將注定失敗。
學校文化惡化到負面的情況其速度可能會快或慢,但這些導致負面文化的行為最終會破壞學校的凝聚力,削弱團隊精神,侵蝕了學校的意義和希望。
負面的學校通常擁有一個負面消極的文化網絡,而其中負面文化的傳遞者背地裏在群體中燃起、傳遞及延續一種對現狀抱消極悲觀的觀感。
學校成員對學校文化的塑造有正面的影響力,稱為「正面文化的傳遞者」。
文化影響着學校的各個方面。文化可能影響教師在教員休息室的閒談、哪一類的教學法受到重視,如何看待教師專業發展,以及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共同承諾。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具有良好校風或文化的學校,教師發展成一種集體的能力感,以提升自身的能量從而達致自我完善。
科目冷知識已說明不能超越人工智能,但教師教學從心出發的熱誠、教學使命,而這些成就,人工智能無法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