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美國

三個場景的聯想:台北立院・北京論壇・美國校園
作者:高希均2017-06-07
下一代子弟在教室中得到更實用的教育,遠比旅客在車廂中找到一個座位更重要。
美國政治鬥爭觸發危機
作者:劉迺強2017-05-31
我一向的說法是,如要倒下,中國將會倒在最後。
假大空評論家
作者:陳文鴻2017-05-22
一些自以為是的評論員不讀書不看報不看中外分析,只是胡亂評論。
極速解題
作者:曾鈺成2017-05-18
參賽者在一瞬間算出答案,靠的主要不是運算速度,而是數學推理能力。
美國三四線大學困境
作者:程介明2017-05-08
美國的家長和學生,已經警覺到沒有一張大學畢業文憑,就很難有前途。
特朗普大戰美國稅制
作者:曾國平2017-05-06
特朗普上任後難逃競選承諾頻頻走數縮沙的命運。
美國與香港的小學寫作
作者:梁振威2017-04-26
假如你問我們的語文老師:「你們在語文教學的範疇中,最感困惑的哪一個範疇?」相信很多的語文老師的回應是:「寫作教學。」 老師對寫作教學的「困」,是困於學生對寫作提不起興趣、厭作、寫作基礎薄弱、文章離題或不切題、內容貧乏、未能運用所學的字詞與句式。要解決這些問題,實非易事,若學生每天只是兩點一綫(家與校),不思考,不練筆,更難。可在當下政治衝擊校園,要學生多練習他們最抗拒的長篇紙筆練習,實在是犯了「剝削了學生快樂童年」的死罪。至於老師的「惑」,那是考評局對作文評估的要求與比重,考題趨向於重視學生表達「意念」、「經歷與感受」,老師實在不知如何在課堂內給予學生相關的經歷。試看考評局過往對小六的全港性系統評估的寫作報告: 學生大致能根據題目的要求,以不同的分類方法說明事理,且能舉出簡單而具體的生活例子,但沒有就提出的看法加以闡釋,內容未見充實。(考評局全港系統性評估報告2011) 在實用文方面,學生大多能按時序組織相關資料,重點敘述事件的經過,但個人感受和體會,則着墨不多(考評局全港系統性評估報告2013) 學生能大致做到切題,惟內容一般,敘事的經過比較簡單,說明的觀點也缺乏闡釋(考評局全港系統性評估報告2015) 學生的「沒有就提出的看法加以闡釋,內容未見充實」、「個人感受和體會,着墨不多」和「內容一般,敘事的經過比較簡單,說明的觀點也缺乏闡釋」實在是寫作教學的難點。目下坊間的語文教材,按教育局的指引,以主題式單元設計,單元內的寫作學習重點,多是因應單元篇章特色,安排單項的寫作技巧,要指導學生於兩教節內寫出一篇有字數要求、內容充實、闡述清晰、文從字順、有感受和體會的文章,並能運單元內所學的寫作技巧寫作,實在教老師惑然不知所措,學生更是茫茫然而馬虎了事。也許我們真的要反思,我們的寫作教學,是不是要來一次翻天覆地的革新?   兩地寫作教學比較 筆者試以美國的小學和香港小學的一道寫作題目,比較港美國兩地的小學的寫作教學,探究香港寫作教學的革新之道。 寫作題目:我的爸爸 從上表所見,美國小學的作文是透過「做、寫、說、思」以培養學生的抉擇能力、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和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這樣的作文教學,較諸香港的「四道牆限時式」作文來得有趣,其原因是同學的寫作與社會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香港能否改弦易轍,把現行的單篇限時寫作,改為走進社區的研究式作文?筆者相信在應試教學的大前提下,真的沒法改變,但我們可否把每學期八篇作文,改為技術學習四篇,另加一篇研究式的作文呢? 美國的初小作文又是怎樣的?由於教學的自主,美國的初小作文並沒有像香港那樣固定的從作句開始。美國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寫作形式。筆者覺得較為特別的是美國有些學校,老師會與個別同學,以談話形式,問學生一些問題,或要求學生說出一些生活上的事情,學生口述,教師筆錄,然後老師把所記下的交給學生,請學生拿回家,抄一次,並於第二天向全班同學讀出來。這樣的寫作教學方式,以香港語文老師的師生對比,實難以做得到,但假若由小六學生筆錄小一學生的口述作文,那又未嘗不可。 至於小學二、三年級的作文,美國的學校,也各有不同。基於這時期的學生是建構興趣期與習慣培養期,一般學校的作文都比較多,老師的教學方法和寫作要求各有不同。筆者覺得最特別的是主題作文。進行寫作前,老師會給同學一個大概的主題,並給一些指示和啟發,然後由學生命題寫作。寫作前,老師要求孩子透過資料搜集,並在文章內附上插圖,這樣的作文,對小二及小三學生是不是很有趣? 香港的小學語文課程,也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課程,既要照顧能力的培養,也要照顧文化的承傳。語文既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我們的母語教學負載著德育教育的重任,「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學作文就是學做人」。近日中國第一夫人彭麗媛訪美時的藍色繡花改良版旗袍式洋裝,也許是本港小學寫作教學的改革之道——承傳文化,與時俱進。
中國為什麼要躲避大國命運?
作者:鄭永年2017-04-20
毫不誇張地說,今天的世界處於一個「不確定性」(或者通俗地說是「亂世」)狀態。地緣政治面臨急劇的變動。英國脫歐、南中國海、朝鮮半島、中東和敘利亞、印度和巴基斯坦、中國與美國、美國與俄羅斯、中國與俄羅斯等所有重要的方面都在發生變化。所有的變化是地緣政治變化的產物,也反過來重塑新的地緣政治格局。世界經濟也是如此。 西方引導的全球化開始出現逆轉,儘管這並不在任何意義上意味着全球化的終結,但也表明西方和美國在領導全球化方面,已顯得力不從心,世界經濟的發展需要新的領頭羊。對崛起中的中國來說,所有這些變化應當被視為正面和積極;如果中國能夠抓住機遇,便是崛起的好機會,在「不確定性」中崛起,重塑區域甚至是國際秩序。 意大利古典政治哲學家馬基雅維利(Machiavelli)在論述政治人物的政治作為時,專門討論了「運氣」或「命運」的作用。其實,在國際舞臺上,一個國家的作為也是如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確定性」可以解讀為中國崛起的「運氣」或「命運」。因此,人們首先不應當悲觀地把「不確定性」視為負面。 所謂的「不確定性」只是一個客觀的局面,是時勢變化所致。任何國家都要根據時勢的變化,來調整自己的國際角色。不管怎麼說,中國崛起也是當今世界「不確定性」的一個重要根源。 中國是否可以抓住自己崛起的「運氣」和「命運」呢?這些年來,中國的確在努力這樣做。在南中國海問題上,因為涉及中國所明確規定的「核心利益」問題,中國冒了很大的風險,有所進步。今天南中國海局勢基本穩定,而且中國掌握了主動權。在國際經濟上,中國也在努力繼續推動自由貿易,通過「一帶一路」等方式方法扮演世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角色。 但是,人們不難觀察到,中國也在竭盡全力、非常算計和理性地「規避」風險。然而,規避短期風險反而招致長期的更大風險。這尤其表現在處理朝鮮半島問題上。中國努力不少,但直到今天,韓朝沒有一方會考慮中國的利益,各自完全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做損害中國國家利益的事情。 儘管外界認為中國對朝鮮半島有影響力,但實際上沒有一個受中國影響;不僅如此,中國反而變成了韓朝的「人質」。面對這些較小國家,中國除了民族主義或民粹主義式的抗議,似乎什麼辦法也沒有。對朝鮮半島缺少影響,並不是說中國缺少能力,而是中國選擇不去使用可以產生影響的能力。 在國際經濟方面也有類似的情形。中國一方面加入國際經濟秩序,也有能力去引導國際經濟發展,但同時對現存國際經濟體制(明確地說是自由主義的國際經濟體系)抱着深刻的懷疑態度,總覺得這個體系是一個「陰謀」或「陷阱」。很多人因此認為,中國在國際體系裏面是個「半心半意」的角色。 中國在放棄促成崛起的機會 中國的作為和俄羅斯的作為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前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一蹶不振,直到總統普京執政之後,俄羅斯才穩定了政局。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俄羅斯都已失去往日的輝煌。儘管俄羅斯到今天為止仍是軍事強國,但主要還是前蘇聯的功勞。經濟力量遠不如以前,經濟結構單一,看不到明確的前途。政治上主要是圍繞着普京一人的政治,儘管目前強勢,但未來仍然很不確定。 不過,俄羅斯不愧為一個戰鬥的民族,明明沒有能力做大國了,但不僅在苦苦支撐着其所認為的大國地位,而且時刻尋找機會復興俄羅斯的輝煌。如果得到機會,俄羅斯一個也不會放棄。在這一點上,俄羅斯人還是很驕傲的,認為當今世上能夠和美國爭取平等地位的仍然只有俄羅斯。中國則不一樣,明明出現了很多能夠促成其崛起的機會,但在一個接一個地放棄機會,不管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 這個現象使得人們擔心,今天中國的崛起是否會陷入「明朝陷阱」,即在沒有真正崛起之前開始衰落。這裏指的是明朝失去了中國成為海洋國家的機遇。明朝是世界海洋時代的開始,當時,中國政府和民間海洋力量皆為世界第一。如果鄭和「下西洋」代表政府力量,東南沿海一帶「猖獗」的「倭寇」海洋活動,則反映了民間力量。 不過,正如人們日後所看到的,僅僅因為朝廷的意識形態和一些既得利益的阻礙,中國在此後數百年時間裏把自己「封鎖」起來,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陸地國家,最終成為西方海洋國家的「階下囚」。 今天的中國會否再次像明朝那樣,主動放棄真正崛起的機遇呢?提出這個問題是有意義的,因為中國面臨着諸多促成自己放棄機遇的因素。至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討論。 第一,中國已經沒有大國的記憶。中國從秦朝統一國家,到漢唐不僅在地域上大擴張,而且建立起當時最強大的政治體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被西方稱為「開放的帝國」。之後的王朝(主要是蒙古人和滿族人所建立的王朝)儘管在疆域方面有擴張,但在制度建設方面沒有什麼創新。 明清之後,中國王朝變得愈來愈封閉,最終被近代西方所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主權國家打敗。近代以來,中國人受苦受難,到今天為止,中國人有太多的弱國記憶、苦難記憶和受害者記憶。從這個角度來看,不難理解今天的中國人祈禱國際和平與國際公正。不過,一些人(尤其是精英階層)的「受害者」心態過於強烈,缺少自信,不僅認識不到機遇,有了機遇也抓不住。沒有人會懷疑中國人對和平與正義的訴求,但國際和平與國際正義等諸多價值絕對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要鬥爭出來的。 第二,今天的中國有太多的意識形態束縛。對敘利亞、朝鮮、美國、俄國等的看法都深受意識形態影響。「意識形態化」表明人們已經不能實事求是地去看一個問題或事物,而只能從一個特定的意識形態角度去看它們,結果看到的不是事實的真相,而只是基於「偏見」之上的幻影。 這裏僅以美國為例。在很多中國人的眼中,美國已經成為一種「意識形態」,即「敵人」。很多人不滿於美國把中國視為「敵人」,但忘記了自己也把美國視為「敵人」。一旦把美國視為「敵人」,自然就不能對美國作科學理性的分析。 結果,美國做什麼,中國就要反對什麼;美國不做什麼,中國就要做什麼。這使得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失去太多的東西,包括道德。一些事情,美國從道義出發,佔據了道德制高點,結果中國反對,自然得不到很多國家的支持。實際上,作為大國,美國和中國擁有很多一樣或類似的道德價值觀和國際責任。 兩國國家利益不同,分歧不可避免,但這些分歧不能簡單地用意識形態來看待。對美國的態度,中國本該支持的就支持,該反對的就反對,但因為美國被視為一種意識形態,結果既看不到一個真實的美國,也看不到自己在處理和美國關係中的真實利益,處處陷於被動。 中國領導人應有實事求是精神 第三,錯誤理解毛澤東。毛澤東時代中國是弱國,針對美國和西方列強的圍堵和遏止,中國發展出強大的民族主義。(實際上,這種民族主義至少自孫中山先生開始就已經在塑造)。不過,毛澤東更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毛澤東發展出「三個世界」理論,為很多國家所接受。這主要是因為「三個世界」的理論不是建立在意識形態上,而是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原則上。例如毛澤東把美國和蘇聯這兩個擁有對立意識形態的國家列為「第一世界」,而把很多西方國家列為「第二世界」。 這種實事求是的分類,使得毛澤東正確和精確地看到西方國家之間的矛盾,從而為中國外交找到巨大的空間。在和美國打交道上,毛澤東的現實主義表現得更是充分。在意識形態上,毛澤東痛恨「右派」,但在和美國打交道時,他明確表示喜歡美國的「右派」,因為「右派」比較接近實際,講利益。 他不喜歡和美國「左派」打交道,因為「左派」講意識形態,講價值觀。在代表美國的「右派」(即共和黨)總統尼遜執政期間,中國和美國順利恢復邦交,這和毛澤東的實事求是精神分不開。客觀上說,毛澤東是有意識形態的,但這種意識形態並沒有妨礙他的實事求是精神。 第四,錯誤理解鄧小平。和毛澤東一樣,鄧小平也是現實主義者。在外交上,他提倡「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人們只關切「韜光養晦」,忘記了「有所作為」。正是「有所作為」,鄧小平時代的中國抓住了所有機遇,既避免國家危機,也實現高速發展。198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1990年代初的「南巡」和後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背後都是鄧小平實事求是的精神。 在對美國的態度上,鄧小平永遠旗幟鮮明,尤其表現在其對美國在中國內部事務的干預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憤怒;另一方面,鄧小平也把美國看成中國學習的對象。在內部發展上,他更是把人們高度意識形態化的「市場經濟」,視為一種發展的工具,一種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可以使用的工具。沒有鄧小平的實事求是精神,很難想像中國能在1970年代後期走出文革困境、在1980年代末走出內外部因素所造成的政治困境,以及1990年代的與世界接軌。 「韜光養晦」和「永不稱霸」應當是永恆的原則,但這並不是說中國不要作為,不要鬥爭,更不是用各種方式來論證變相的「不作為」。現在有一些人把「韜光養晦」解讀成「不用作為」,這是完全的錯誤,這僅僅是對自己不作為的低劣辯護。 在國際關係上,經驗告訴人們,如果一個國家抗拒自己的「命運」,最終會受到「命運」的懲罰。正如內部改革的前提是思想解放一樣,外部崛起也要思想解放。只有思想解放才會把自己從眼前的利益格局中解放出來,才會在更高的格局中找到自己的新利益。 大國的「命運」在招呼中國,但如果繼續受制於意識形態、受制於眼前的局部利益,將很難看到已經降臨的「命運」,也很難實現真正的崛起。
美聯儲難救銀行盈利
作者:黃元山2017-04-18
美國本來正在萎縮的巨大資產泡沫,對美國的金融機構和銀行可能仍然有一定的衝擊。
特朗普政府荒謬混亂
作者:陳文鴻2017-04-10
美國的軍事行動淪落為公關表演,恰可暴露特朗普政府的荒謬性
奧巴馬:繼承先賢精神 守護民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1-12
我們的國家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完美的,但是我們已經展示出了改變的能力,並為每一個追隨者提供更好的生活。
陳明銶、施永青:美國逆流發展 國際領袖地位不保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12-11
每個人都應該重視,因為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國家,它現在擺身轉向,我覺得影響是相當大的。
曾俊華:成長歲月、公務生涯、官場體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12-11
曾俊華提到「今日,是我公僕生涯的黃昏」,讓我們來重溫他的成長歲月以及公務生涯。
施永青:美國或會中興 但長遠情況叫人憂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11-29
美國政府如若遷就低下階層,或只看眼前利益,短期內可能迎來又一次的中興時期,但長遠狀況卻叫人擔憂。
《夏濟安譯美國經典散文》——濟安先生自序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06-10
著名作家董橋曾有言:「歐文的英文典麗不可方物,沒想到夏濟安的譯筆窮追不捨,硬是不肯放過那縷縷幽香!」
中國打一個噴嚏,全世界就感冒
作者:關愚謙2016-02-19
現在的中國成為真正的的經濟大國,盛衰已經可以左右世界經濟,和西方的股市休戚相關。
給小艾藍的信──中東難民悲歌
作者:張翠容2015-09-12
曾到過敘利亞的旅客,都會向你們豎起大姆指,同意你們是友善好客的民族。怎知好客的民族沒有回報,並遭到最狠心的救援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