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揚言能極速平息俄烏干戈,是誇大其辭、還是另有玄機?美國看準俄羅斯不想放棄歐洲能源市場,能利誘俄停戰嗎?一起聽聽國際關係學者趙雨樂博士的分析。
特朗普將於明年正式就任美國總統,他將會面臨什麼內政和外交的問題?一起聽聽澳門科技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雷鼎鳴教授的分析。
反華的美國議員魯比奧獲特朗普提名擔任下一屆華府國務卿,會否加強圍堵中國?馬斯克在中國佔有不少利益,將如何擔任中間人?一起聽聽黃錦輝教授怎說。
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競選時揚言要求台灣交保護費,是介入台海戰爭還是想發戰爭財? 台灣希望買入F35隱形戰機,美國為何拒絕割愛?一起聽聽趙雨樂博士的分析。
東升西降之說有什麼憑據和意義?九運下,未來10年世界還是戰爭不斷?一起聽聽術數名家文相濡的說法。
一起聽聽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的分析,今次美國大選結果,對於美國國內和其他國家有什麼影響。
不論南美或北美,地方景色宜人,諸國各有歷史文化,是不錯的旅遊資源,但社會發展卻存有不少問題。未來教育或需要讓學生能夠有機會去認識拉丁美洲,或其他地方的社會和它們的歷史文化。
特朗普的胡來,美國選民應尚未忘記,但民主黨過去4年的錯誤,更是新鮮,對選情影響更大。
米爾斯海默不看好中美關係,台灣是中美必爭之地,因為美國要維持中國不變得過於強大,是大國政治的悲劇,當然只是他個人的觀點!他希望美中關係兩好,證明他是錯的,是外交語言!
美國大選結束,北京會否改變對台政策? 一起香港珠海學院陳文鴻教授分析,為什麼中國已「完全從夢中覺醒」。
2024年10月22至24日,金磚峰會在俄羅斯的喀山舉行,資深傳媒人張翠容認為,這次峰會還有很多特別之處。
美國變得如此「國之不國」、「民之不民」,弗格森歸罪為美國左翼思潮氾濫,美國的「民主」制度,對此種思潮並無足夠防禦力。
親美的澳洲智庫洛伊中心做了一個亞洲實力指數排名,美國81.7排第一,中國72.7排第二,相差9分。中國只在外交和貿易排第一,美國其他6項領先。美國軍力世界第一,但分配全球,在亞洲能第一嗎?
伊朗、以色列揚言攻擊對方,實在是雷聲大雨點小?全球抨擊內塔尼亞胡,若他決定停火,為什麼可以一箭雙鵰,有雙重好處? 一起聽聽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分析以巴衝突最新戰況。
即將舉行的美國總統選舉特朗普捲土重來,賀錦麗代拜登為民主黨披甲上陣,究竟誰可以入主白宮,術數名家文相濡從風水命卦、兩人及其副手八字詳細分析後,指特朗普可以重返白宫,聽聽他怎樣說。
芝加哥大學的政治學教授米爾斯海默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教授薩克斯對談,這段視頻的觀點對我們預判人類未來的命運與存在有莫大關係,不能等閒視之。一起聽聽雷鼎鳴教授的分析。
美國宣布提供薩德空防系統,增強以與伊作戰能力。同日,華府故意洩漏要求以國30天內扭轉加沙情況否則暫停援助的消息。一起香港珠海學院陳文鴻教授分析箇中情況。
歷史的經驗卻是俄羅斯民族和它的聯盟並不容易被打敗,反而攻俄不成,歐洲後方作亂。把本可吸納入歐洲的俄羅斯排斥,反成歐洲自毀前途的結果,歷史是不會欺騙人的。
市場一直在猜巴菲特狂賣美國各大銀行股份,答案來了。
甘迺迪提出的「世紀大刁」,本質上就是一自由巿場的行為,而追求私人利益,跟大眾利益之間是不一定有任何衝突。
美國有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軍力早已超越美國。一起聽聽澳門科技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雷鼎鳴分析,北京在哪些方面有優勢?
以色列是歷來美國軍援最多的國家,關係特殊,危急之時必然出兵救助,前有侵略伊拉克的例子,而猶太人在美國社會及政軍勢力強大,以國勢危便必然使美國傾全力相救,這便沒法不與伊朗交戰了。
美國與北約不停地突破俄羅斯的紅線,俄動用核武防衞的言論與軍事準備也增強。伊朗揚言退出國際防止核擴散的條約,意即要發展核武,以應對以色列核武侵襲的潛在威脅。一起香港珠海學院陳文鴻教授的分析。
中東之戰,不是傳統的地緣政治之爭,也比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和伊斯蘭教的聖戰反擊,有着更濃烈的宗教和種族主義成分。
鑑於美日韓三國軍事合作升溫,而韓美亦定期進行軍事演習,這促使平壤將韓國及其盟國視為主要軍事和安全的威脅,朝韓關係因此變得更不穩定。
美國、以色列戰略目標不同 愈來愈難齊心應對? 沙特向華賣油願意人幣結算 ,將大大增強中國話語權?一起聽聽國際關係學者趙雨樂博士的分析。
這次中央救市,出手迅速,完全是市場預料之外,早前國務院總理李強還說中國不會採取「大水漫灌」的猛手段,但這次急轉彎,應該是最高領導人終於認識到情况的嚴峻,斷然下重手。
在美國打壓下,香港對國際投資者為何仍具吸引力? 新加坡哪些方面無法取代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一起聽聽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的分析。
近期,中國股市的驚人反彈,尤其是恒指在短短兩周內飆升近30%,譚新強認為,資本市場的功能不只是一部集資機器,它應為一個效率最高的資源配置機制,亦該是為國民製造長期財富的工具。
美國威脅制裁在港上市外資,中國怎樣推出組合拳提振經濟?一起聽聽香港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