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抗爭

歷史轉捩點上的香港
作者:張炳良2021-07-23
我的一代不少受到50年前「保釣」反殖運動所政治啟蒙,今天不少新生代的政治啟蒙卻始於2014年的「佔中」及「傘運」, 再受今次反修例抗爭的洗禮。他們不認同政府的解釋、不願意疑中留情。
我的「新三民主義」
作者:劉銳紹2021-03-05
拓展民智的同時,也要壯大民氣。因為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走出隧道;所以,必須努力穩住情緒,提高情商,否則只會自亂陣腳。愈困難的時候,就是愈要實行「新三民主義」的時候。
少壯激情與生涯規劃──抗爭倫理不容忽視的議題
作者:許志榮2020-09-26
本文嚴肅地檢討抗爭運動的相關原則和策略,讓正義的行動得以問責規管,無愧初心,繼而珍惜民氣,沉澱民粹的躁動,迴避道德的黑點,保護踐行公義的種子隊。
盧子健:抗爭為民,紮根社群;不動如山,靈活如水
作者:編輯精選2020-07-20
抗爭的目的是維護市民的利益,抗爭運動不能滿足於60萬人或者170萬人的支持,而是應該嘗試爭取所有香港人。
不鬥爛,不鬥賤
作者:何靜瑩2019-12-25
守護你為香港民主自由法治而拋頭顱、灑熱血的無私之心──這種道德感召是當權者沒有的,而你的良知會喚醒更多人加入這漫長抗爭。不鬥爛、不鬥賤。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
一場戳中治港盲點的攻防戰
作者:袁彌昌2019-12-11
今次風波證明一個僵硬的權力結構滿布盲點,而且當事態發展嚴重偏離預定路線時,只有極少可以發現的途徑。這種上層的有限視野解釋了威權政權面對突如其來的叛亂的脆弱性,而叛亂通常是由這種「資訊串流」所引發的。
捍衛自由法治 須向暴力說不
作者:王永平2019-08-17
我希望能夠與激進示威者接觸的「和理非」,有責任提醒他們,面對強大而不理民意的政權,暴力抗爭的後果只會是更多流血,甚至死亡。
盧子健:勇須智仁 止戈為武 大台不在 德義為規
作者:編輯精選2019-08-16
大台不在,德義為規。這除了可以減少個别人的錯誤為運動帶來嚴重損失外,亦能減低被壞人滲透搞亂運動的機會。勇武與和理非同行,秉持正面的價值觀,一同進化,抗爭運動才能得到最後的勝利。
香港從此不應再一樣
作者:張炳良2019-07-09
悲情只會滋長宿命感,仇視只會助長撕裂,敵對不能帶來信任,缺乏互信就難推動改革。要去再度出發,前提是準確硏判當前局勢及深層矛盾的成因,並能跳出過往的思考框架探索其所以然。
陶傑:危機如何解決?
作者:編輯精選2019-06-28
英治時期,總督會同行政局坐鎮,天塌下來,香港人都放心,又如何會有如此「小學雞」搞出「大頭佛」的超級鬧劇出現?
黃飛鴻師徒的抗爭模式
作者:許志榮2018-10-13
粵語黃飛鴻電影頗能反映儒家道統滲入技藝行業的事實,亦體現與傳統武學相關的俠義精神,雖為虛擬人物的故事,對抗爭運動的反思或有所啟發。
香港政治困局的深層次矛盾
作者:曹鴻輝2018-01-30
香港營生環境及謀生空間不足,是資本主義市場極化所導致,這才是社會不和的深層次矛盾。
抗爭改變了什麼?
作者:雷鼎鳴2017-12-26
非建制派濫搞抗爭,我們見不到有什麼成效或積極的改變,負面後果卻是不少。立法會本應以港人福祉為念,把好立法這一關,現在把修改規程視為止蝕盤,減少立法會對港人的傷害。
最後防線
作者:陳景祥2017-08-24
法治是香港最後一道防線,如今已是風雨飄搖。這是香港當前最大的警號。
個人意志vs歷史宿命
作者:馮應謙2014-11-11
個人或許在某些時刻對拖延主流意識形態擴張有所貢獻,但卻無法改變現實和社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