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我的團隊成員,都能找到自己所熱愛的科研事業,因此我會提供最好的平台,也希望成員們能珍惜機會、好好把握,不要辜負這段時光,去好好地追求更出色的研究。」盧怡君教授娓娓道來。
10年後,香港有條件發展全國數據中心以至超級計算機領域嗎?10年後,我依然認為大亞灣核電廠模式的專廠專線最為可取。小型模組化反應堆是否適合香港鄰近地區發展,我認為是個值得今天來認真研究的題目。
燃燒化石燃料引致的碳排放一直被指為全球暖化的元兇,然而可再生能源現今仍有不少地域及資金上的限制,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並以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作為替代品並不容易。是次大會協議首份草案提出要求減用或淘汰化石燃料。
中國是一個有順差的經濟體,勞動力過剩,生產能力也過剩。政府要做的,就是要扭轉人們的預期,增強他們的信心。
香港政府及兩間電力公司已制訂了減排的路線圖。同時距離實現2035年中期減排目標只餘下12年時間,時不我與,需要確保落實措施及時及有效監管。
本文檢視了香港與新加坡減碳政策的側重差異,提出一些香港可以參考的改善方向。事實上,2020年香港人均碳排放值為4.5 tCO2-e,表現優於新加坡,再加以取長補短,定能有助達到碳中和的目標。
中國的綠氫產業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氫能產業已經成為中國政府的重點,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不斷出台政策支持,及眾多市場參與者的推動下,將釋放大規模氫能消費需求潛力。
朱棣文教授引用美國政治家羅拔甘迺迪的說話,表示GDP衡量一切,除了使生命有價值的東西。為了達到減少2攝氏度的目標,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必須在本世紀末之前變為負值。
獲頒灼見名家首屆企業典範大獎的中電控股首席執行官藍凌志(Richard Lancaster)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中電肩負企業責任,致力轉型使用潔淨能源發電,爭取於2050年底實現淨零溫室氣體排放。
隨着全球積極邁向碳中和,逐步淘汰化石能源,在轉型過程中,較少碳排放的潔淨能源──天然氣及可再生能源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發展及營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不菲,屆時整體電價或再提升,香港如何應對?
偉易達集團首席財務總監唐嘉紅接受本社專訪表示,公司正推行第二個可持續發展5年計劃,着重研發採用環保物料製造高品質產品,而粵港澳大灣區積極發展創新科技及綠色生態,正好配合公司的ESG發展策略。
內地企業都不傾向於購買現有碳權作對沖,而是直接投在森林種植、風電場或光電場能產生碳權的項目,不單能美化ESG報告,更不受碳權價格波動的影響。
大灣區碳中和協會致力於擔當先行者角色,主動投身大灣區碳中和事業,積極尋求社會各界別協作,發揮協同效應,共同抵抗氣候變化,邁向大灣區碳中和目標。
香港若能夠順應ESG和綠色金融之勢,為我們的下一代創造更多具有高流動性的新工作,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自能穩步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表示,當中,政府將投資2400億元於未來15至20年的氣候行動,包括淨零發電相關政府項目;同時,會促進低碳產業發展,創造社會各界的綠色投資機遇,並締造綠色就業崗位。
自2017年實施能耗雙控目標以來,各省份達成目標並不困難,然而,這種趨勢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出現逆轉。一方面,出口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政府對於疫情的零容忍態度延緩了服務業的復甦。
後疫情社會發展目標轉向更重視環保及可持續發展,各國政府積極投放資源,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下,致力推動碳中和,未來天然氣使用量將續提高,料可為城市燃氣企業提供支持。
非洲擁有全球數一數二豐沛的潔淨電力資源,至今卻仍有9億人得靠薪柴與木炭做飯、取暖。這片「黑暗大陸」的缺電及經濟瓶頸,該如何解決?
香港擁有海洋區域面積達1600方公里,比我們的陸地資源更大,海洋是我們的珍貴天然資源,同時具備發展離岸風力發電的先天優勢。
未來可持續能源發展面對的最大挑戰,就是電力儲存科技能否跟上電力需求的步伐。
香港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正展開「長遠減碳策略」公眾參與的互動階段,冀透過開放討論形式,收集公眾對減排的意見,筆者呼籲大家在9月20日截止前,積極向政府提出建議。
漢斯-約瑟夫・費爾表示,轉用可再生能源不但可阻止全球暖化,更令全球貧窮人口都有能源可用,有助消除貧窮,也避免購買昂貴的石油、天然氣、煤等,這亦是另一革命。
隨着現今的趨勢,十年後的香港、二十年後的香港及至本世紀下半葉的香港,還會是一個「宜居城市」嗎?
獎項因應世界當前挑戰或需要,每年為每個獎項類別訂定一個關注領域,以切合不同時代的不同需要。
有些地方我們或需斟酌一下,我們沒有供應商選擇,營運風險大部分也是轉嫁給消費者,至於公平,在平均資產的計算下,9.99%的回報是否太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