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新常態下,教育領導更需要為學校發展多加思索,本文將集中討論如何透過正向教育,提升學生身心社靈4方面的健康,盼不單全面關顧及支援學生的情緒需要,且能進一步助他們的人生規劃覓方向、尋出路。
米哈在文章中提及的小物,有些已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消失眼前:「有一些物、事,或人,每一次遇上,每一次見面,都可以帶來輕巧治療的快樂……我們往往以為如此重複的樂得來容易,直至失去,我們才明白了一點什麼。」
村裏有位富翁,雖然很富有卻不快樂。他常常將自己的心束縛得緊緊的,臉上一點笑容也沒有。至於清吉那麼窮,住的房子又小又破,每天又得去做工,為什麼還這麼快樂?
「眼下香港不是沒有機會的。」容永祺強調,看到有年輕人就業得很好,有年輕人創業成功,只要裝備好自己,年輕人一定有機會的。他指出,年輕人發展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知識和心態。
愛因斯坦在他的自述中曾這樣說:「當我還是一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我就已經深切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
年輕一代的人生觀,有奮鬥主義、躺平主義、退場主義等。有中學生發「豪言」:「土豬拱白菜」,要改變鄉下人(土豬)的弱勢,轉變為城裏人(白菜),奮鬥中往高處走。
7月1日,北京的「百年大慶」場面大,「主旨講話」稱青年要「把青春奮鬥」融入黨的事業。但是,非主流的躺平人、躺平主義,卻是懶洋洋的,不起勁。躺平人不是鹹魚,也不對抗。躺平主義的特點,是三不、四低。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3月17日出席香港恒生大學訪談節目《恒傳感言》時表示,時代改變令老師不再擁有往昔的權威,令教育工作的挑戰更形巨大。他寄語老師要肩負培育學生品格的責任,不能抱住「打份工」的心態。
每個人都有自己對幸福的詮釋,每個人的要求都不同,但幸福必須取決於每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師秉公處理一件事,有沒有錯?學生犯事,要求放過,教師不徇私,有沒有錯?
中國人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它所指的不只是基因上的關係,還包括家庭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身上多少都有父母的影子,平日做事以為是依自己的方式在做,想起來其實都有父母親做事的影子。
要確保香港的未來,先要讓青少年人建立個人的人生目標,教導他們擬訂學習計劃及逐一實現。
有些父母很奇怪,可為子女捨命,但又不着意為他們培養積極、包容的人生觀。
初期去南極非常艱苦,拿着一碗飯,第一口是熱,第二口是涼,第三口就已冷得結冰,每一個講起來都流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