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錢穆

《論語》中「不如己者」是指什麼人?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13
孔子說的「不如己者」是什麼意思?錢、楊兩位先生沒有譯解,只是依原文照錄;劉教授的翻譯就譯得明白: anyone who is not as good as you,就是「比不上你好的人」。
筆談中大說香江:母校一個甲子的歷程
作者:陳詠智2024-11-19
路漫漫其修遠兮,49年避秦到了香港的錢夫子等,站在殖民地的土壤上求索,憧憬白塵洞書院的文脈傳承······而李氏和胡氏等則不得不困囿於港英政府的政策規章,彼此不咬弦是歷史性的必然結果······
管領之難 在於修己
作者:陳家偉2024-08-15
無論是古代或現代,管理不能只靠制度、利益、手段、武力……管領之難,在於修己,先能以身作則,才能以德服人。
新亞精神誠明道、安健護生無言師──專訪新亞書院院長陳新安教授
作者:馮珍今2024-07-24
「新亞之前給予我的,我也希望能給予現在的學生,讓他們在新亞,既找尋到、也實現到自己的夢想!」新亞書院院長陳新安教授慨然道出心聲。
華夏文化的着實、團結、和平
作者:張建雄2024-07-01
西方不肯和平共處,不讀歷史和文化之異,恐懼失去霸權,更怕中國治理模式流行于世界,乃拼命「反華」,此乃不讀書之過。
王賡武回憶錄評析:變遷的時代中 心安即是家
作者:張灼祥2024-05-02
因為工作關係,王賡武與妻子林娉婷由一個國家搬到另一個國家。他說:「無論我們在哪裏生活和工作,從未發現有什麼地方不能成為我們想像的家。」「家就是我們所在的地方。」
「朝聞道」為何「夕死可矣」?
作者:編輯精選2024-02-02
「你早晨懂得了一個為人之道的道」,說明你早晨之前還不「懂得為人之道的道」,晚上就死了,這一輩子從未依「為人之道的道」而活,怎麼就「沒有白活這一輩子」呢?
水木清華──建校112周年 清華大學在港辦展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2-28
今年(2023年)是清華大學建校112周年,又是前校長梅貽琦逝世61周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與清華大學校史館合作,在孫中山紀念館舉辦「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清華大學的人和事」專題展覽。
讀「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有感
作者:劉煦元2022-09-28
歷史與文化相近於密不可分,我們教育工作者教歷史時,不能不教文化,教文化,不能不教人生。
緬懷鄭海泉君
作者:關品方2022-08-30
鄭海泉當年獲擢升為滙豐首位華人大班,九七回歸和中國崛起固然是兩大主因,更關乎個人命運、性格、才能、際遇和機緣。歷史的必然和個別的偶然,交織寫下香港傳奇的又一章。
《尚書》記錄談治國 國民如草君如風
作者:編輯精選2022-07-12
作為大政治家,他必當先有高遠之理想,秉持獨持的抱負,返回群眾和組織低調篤實工作,宛如風擺物。
把握學習良機,到香港故宮看國寶
作者:曹啟樂2022-07-11
現在公眾參觀的途徑,是在網上預購門票,只提供個人購票方式,一人最多可以每次購票4張。沒有團體參觀的安排。教育界不清楚在計劃當中,當局會否推出學校師生集體參觀這項措施。如果有的話,就請盡快公布。
余英時與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
作者:金耀基2022-03-26
余英時的史學論著,在「科學史觀」外,別開生面,以詮釋學史觀為宗,治史之目的不在「尋找規律」,而在「探究意義」,在這一點上,余英時與乃師錢穆夫子,實多契合,誠中國文化史上一道美麗風景。
我認識在《盤古》的古兆申
作者:劉佩瓊2022-02-25
我們這一代人,自少年時期就受到中國文化的薰陶,對於中國文化矢志不移的熱愛是我們的共識。雖然大家在不同的領域發展事業,我們都與古兆申一樣:此生無悔!來生還要做中國人!
唐獎得主王賡武教授:中國應成多元民族國家 給予人民安穩未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21
原訂2020年舉行的第4屆唐獎頒獎典禮因新冠疫情影響,11月20日透過網上舉行,「漢學獎」得主91歲的王賡武教授以「文史相成的中國之道」為題進行演講,揭開第4屆唐獎頒獎典禮序幕。
記錢穆、余英時、葉龍師徒二三事
作者:張建雄2021-10-07
葉龍是浙江紹興人,是全聽得懂錢穆的無錫普通話,所以筆記一流,當時筆記在60年後,出版成《錢穆講學語錄》。
珍珠港和911都是美國國運的拐點
作者:張建雄2021-09-27
珍珠港美軍喪命2400人,但投入二戰,美軍喪命29萬1557人,代價雖大,但美國橫行天下60年;但60年一轉,2001年911事件發生了,紐約人喪生2976人,和珍珠港差不多。
記余英時新亞二三事
作者:張建雄2021-08-06
新亞主張「人文主義」的教育宗旨,以「溝通世界東西文化」為目標,文中指錢穆在上世紀一直倡導的還待後人推廣,今日更需要!
一代史學大師殞落 余英時睡夢中離世 享耆壽91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05
一代史學大師、香港中文大學前副校長、中研院院士余英時8月1日在美國寓所逝世,享耆壽91歲。
香港與祖國──籍貫要義
作者:何漢權2021-07-13
「籍貫」,這是「我」的血緣所在,是「我」的祖先之地,更是尋根問祖的精神與動力的源流。
由易經說到美國人心理
作者:張建雄2021-06-24
到了2021年, 美國連禮貌也不講了,還好只有戰術無戰略,讀通《易經》,世界更艱難。
一代人做一代事
作者:謝家駒2021-05-22
不同人在同一時代中可以有很不同的選擇,李鴻章、梁啟超生於同一時代,但他們對於在這一代中應該做什麼事卻有很不同的選擇。我們現在又處於什麼年代呢?我們這一代人又要做什麼事呢?
國史 vs 中國歷史
作者:邱國光2021-05-10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的名言:「溫情與敬意」,正好道出了本國史與他國歷史在本質上的不同。
今時此地談「持守」與「斡旋」
作者:管仲連2021-05-03
中文是取之不盡的寶藏,用之不竭的資源,文化與生態同樣重要,絕不能只偏重於經濟發展和物質文明。
仁者必有勇 誅暴必用武
作者:張建雄2021-04-26
自古以來,英雄豪傑,晚節不保的很多,呂思勉認為,「這種人感情的作用極強,而理性的發達較欠」,兩者不平衡。
寂寥天地有知音:錢穆與錢鍾書
作者:管仲連2021-04-07
筆者寄錢穆和錢鍾書先生的經歷,寓讀者諸公不要慨嘆時光流逝,時間是我們的氣數,民族文化如是,個人識見如是,需要年數才能積聚轉化,生發力量的。
記參觀新亞研究所圖書館
作者:陳家偉2021-03-14
已超過半世紀的新亞研究所圖書館見證了過去60多年無數熱愛中國文化的碩士及博士生的努力,如今依舊在農圃道佇立,靜觀新儒家的薪火相傳!
聖賢們究竟是什麼人?
作者:張建雄2021-02-15
錢穆評多子,評到老子,認為他精明有餘,厚德不足,放輕了人生文化的比重,不如孔子,但較孟子恢宏,比莊子落實,如此讀人物,才有趣!
書生也有拼命時──古籍搶救烽火中
作者:管仲連2021-01-05
沒有書籍,便沒有歷史;沒有歷史,便沒有了民族生命,也沒有今天的我們。書籍是民族文化生命的延續。
田飛龍:錢穆的法治觀有助矯正香港管治當局的法理弱點
作者:編輯精選2020-12-31
學者田飛龍認為,錢穆的中國文化精神的傳承,特別是法治觀中的「人盡其才」與賢能治理思想,對於矯正當下的法治形式主義,包括香港管治當局的法理弱點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