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創意及點子,家居品也可以化身成遊戲物資。
人,正是在承受無數挫折,經歷無數風險,而成長得更為強大。
愛因斯坦曾經說:「遊戲與玩樂是最高形式的研究方式。」兒童在長大過程中會透過許多方式了解原本不懂的事情,可能是透過觀察、觸摸、思考或創造來達到目的。
在教育創新的過程中,筆者深感圍棋中「入界宜緩」之精義。當初剛剛涉獵這個新領域,往往會樂觀估計自己的能力和時間,期望一步到位地解決所有問題。然而,教育創新的道路豈只一個問題?
筆者來到北部都會區服務,發現部分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太認真了,深信知識改變命運,所以要求孩子讀書、補習、考試。但是,遊戲何嘗不是創新有益的教養方式?
在香港,可以自由閱讀、自由書寫。西西說珍惜這種自由:「開放是很重要的,即使你不寫作……香港作家,因為文化語境獨特,視野、思維、表達方式都和其他華語的地方不同,對華文世界肯定是一種增益。」
跟孩子一起創作感受卡!當我們更認識自己的感受,也會更明白他人的感受,學會彼此尊重。
在自校,學生的想法和需要都得到老師的重視和聆聽,但同時,學生也會表現出自我的部分,當他感到無聊的時候,便很坦白的說:「我不玩了!」
我可以失敗的,學生也好,老師也好,成長型思維是容許犯錯的,只要從失敗中累積經驗,便能有所成長。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的大熔爐,以其國際化環境和多元化背景成為世界矚目的東方之珠。創立於2016年的奧恩,是本港首間引用《聖經》九個「聖靈果子」特質,培育幼兒道德價值觀的學校。
去到青年時期,他對著電腦,眼睛也不望你一眼,你說「想做點什麼?」他說「我好唔得閒呀。」
在機不離手之先,我們應該積極建立兒童時期孩子的成功感。成功感很可能是學業、活動、與人相處的社交關係,甚至是與父母的溝通。
當今世上,大家都普遍使用智能手機,究竟對中國人傳統的五育有什麼衝擊呢?究竟在那一方面有好處,那一方面有壞處呢?
大眾對事情成反響,由始至終是基於中間牽涉了騰訊,內地冀減低社會對遊戲的溺愛,卻觸動了一直溺愛騰訊的股民或分析員的神經。
我們未必能預測20年後的世界,但筆者相信,手機在學習或學校行政上的應用將是未來數年的趨勢,其應用亦將有無限可能性。
遊戲讓孩子得到生命的滋養;沒有通過「玩耍」體驗到內在的滿足,長大後就可能通過「玩」毒品、關係、賭博等來尋找同樣的體驗⋯⋯
芬蘭教育的核心元素是平等、開放,在這些價值觀的基礎上,學習的經歷包含了個別化學習的元素。
近代教學觀排斥孩子隨興玩樂的遊戲,讓生活變得有規有矩,只懂問責,缺乏創意去解決難題。當世界只有一個答案,生活變得枯燥乏味,把孩子變成習慣的動物,那如何去面對瞬息萬變的新世界?
假如老師在課堂上就用了這些方法,爸爸媽媽和孩子在家時就可以一起玩遊戲、閱讀和講故事了。老師們,可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