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通識科

教育中人看《覺醒年代》有感
作者:陳奕偉2024-06-21
當年北大教育的工作,其實通識科與公社科的老師才是承繼者,以此想法,這群老師與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同在,或許能重新找回教育的初心和動力。
香港教育改革25年的幾個議題
作者:鄧兆鴻2022-06-30
價值教育是一項身教的潛移默化工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線模範,教師的「行為世範」更是學生的楷模,社會傳媒的黑白是非在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組建,一代人的價值觀建立,要通過整個社會的共識,一同努力。
疫情過後教育發展的轉變
作者:黃家樑2022-06-16
復課的安排已在規劃之中,各中小學都積極準備和策劃,迎接「真實」課堂和校園生活的日子。經歷這次香港教育史上少有的大事,究竟香港教育會有哪些轉變?這次疫情給教育界帶來什麼反思?
教育改革
作者:陳文鴻2022-05-19
民心回歸只能依靠教育,但是香港不能矯枉過正,教育不能用政治宣傳的方法推行,否則的話,會傷害學生的學習,影響一代年輕人的思想、人格發展。
特首為公民科老師開講
作者:何漢權2021-11-24
學生必須認知香港市民、國家國民與世界公民三者連體、身分相繫,任何在法、理、情的角度切入,都有賴於教育,而公民與社會發展的相關在哪裏,知、情、意、行四部曲如何實踐,顯然是「新」科的教學使命。
彭泓基:香港教育改革為何失敗?通識科好心做壞事誤導學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0-27
香港教育改革為何失敗?中華智慧管理學院院長彭泓基教授,繼續引用中華智慧為大家剖析香港局勢,他認為通識科是好心做壞事,誤導學生入歧途。一起聽聽彭泓基分析。
教師《基本法》基準試
作者:何漢權2021-10-12
特首《施政報告》提出,下學年起新入職教師必須通過《基本法》基準試,方能註冊成為教師。筆者提出,新舊教師都應知道當中內容,新舊教師都應一視同仁,他們影響下一代,角色與功能等同。
黃錦樟:對公民科的期待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24
目前,對許多中學生來說,國民身份認同仍是個敏感問題,如何贏取學生的信心和信任,引導學生重新認識、接納國民身份,是「公民科」教師的巨大挑戰。
黃錦樟:前通識科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17
香港以往的社會運動,學生都甚少參與。通識科的「教科書」 慢慢充塞着「違法達義」的所謂公民抗命議題,學生認為社會存在不公義,尤其涉及大是大非問題,違法也要走出來。2019年反修例事件,中學生變成主角。
黃錦樟:對通識科前兩份研究的了解與分析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10
趙永佳等人的研究顯示,通識科課程沒有讓同年中學生變得激進化,是什麼原因、在什麼時候使參與Dennis Fung等人研究的大學生變得如此的負面?
黃錦樟:通識科的開始與調整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03
通識科從醞釀到提出,引來不少的疑慮及爭議。一些人士擔心政府藉通識科作為洗腦的手段;另一些人質疑坊間傳媒批評、抹黑特區政府及內地情況不斷,放手讓學生討論現代中國議題是否適宜?
陶傑:現實的選擇
作者:編輯精選2021-07-27
一個考試制度如何設計,不是在於一個17歲少年學生能不能擁有學問,而是在網絡資訊爆炸,真假新聞不分、暴力和極端思想四溢的混亂狀態之下,學生非要提早擁有思辨和批判的能力不可。
愛國主義與公民與社會發展新科目
作者:盧兆興2021-06-07
香港的教育改革者認為,只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而沒有領會中國文化傳統和國民身份的通識科,是一種相對「不愛國」的課程設計,必須在新課程中予以糾正。
劉智鵬教授: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可更認識中國與世界 老師怎樣教? 學生怎樣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5-06
通識科改革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歷史系教授劉智鵬博士表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可以讓同學更認識中國與世界,但最重要仍是教,因為老師怎樣教? 學生怎樣學?
劉智鵬教授:通識科好心做壞事不合時宜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學生易達標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4-27
近年又掀起通識科爭論,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歷史系教授劉智鵬博士坦言,其課程設計不理想太考試導向,課程太豐富深度超出高中生水平。因此,教育局需要重新審視通識科的路向。一起聽聽劉教授如何解釋。
父母擁有,就等於孩子也可擁有?
作者:關顯彬2021-03-27
今天新疫情出現,正好給我們反思生活本能的重要,不要一味計劃為下一代積存多少財產。
愛國者治校
作者:梁振威2021-03-26
作為教育工作者,為國家育人,不會不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理,校長應在自己的崗位上盡點責任。
6月16日的遊行
作者:雷鼎鳴2019-06-25
據說參加者大多是年輕人,若有200萬人,假設當中150萬是年輕人吧。香港18至33歲的年輕人只有150萬,豈非全部的年輕人都參加了遊行?讀者可自行判斷。
由全球教育未來指數說起
作者:馮文正2017-11-13
一丹奬特別委託經濟學人智庫(EIU),透過與17位國際專家進行深入訪談,制定全球未來教育指數。指標內容涵蓋教育制度培養學生的不同能力。
如果將施政報告當通識教材來讀
作者:張倩儀2017-10-31
通識教材不必是文學作品,但文字平庸、羅列事項的施政報告,做不了好的閱讀教材。
刀仔不能鋸大樹
作者:何漢權2017-04-13
教育局有沒有認真落地考慮,要將TSS納入常額呢?
教育風氣日趨功利 學生難為真興趣讀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8-17
幾位校長與台下觀眾對話,談到有關15年免費教育、通識科及中國歷史科作為必修科等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