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心理學

隨機當規律 決策易迷信
作者:車品覺2024-11-25
在決策過程中,模式幻覺是一個常見的陷阱。我們的大腦天生傾向於尋找規律,這種本能在商業領域可能會導致錯誤判斷。例如,在金融市場中,投資者經常試圖從隨機數據中尋找可預測的模式,然而,這些模式往往並不可靠。
改變世界的新觀點
作者:編輯精選2024-09-06
只是教導組織或課堂成員要保持成長心態已經不夠,以成長心態行事不再只是個人的責任。現在,組織或課堂的領導人也有責任創造成長心態的文化。
卡住你的不是人生,是選擇:跳出5種心理困境,活出自在人生
作者:編輯精選2024-07-14
我們大腦的適應能力會隨着年齡而有所下降,但只要願意努力,大腦仍有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的可能。作者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積極尋求他人的幫助和提醒,才能有效地改變自己。
心流狀態
作者:羅乃萱2023-11-05
平日蹲一陣子,已經感覺疲累不堪。怎麼今天,我彷彿感覺自己是昔日那個天真爛漫,愛玩沙的小女孩似的,完全忘記了年齡的限制。難道,這就是「心流」狀態?
夢占系列|預知割脈自殺──與精神科醫生對談夢的世界
作者:潘樂德2023-10-20
面對一個夢境,如何清晰分辨出是純粹的心理夢還是預知夢,是個很大的難題。連橫跨科學和玄學兩個界別的心理學大師榮格,也未能總結出有系統的方法,需要我們更加深入去探索。
窮困激發起的心智
作者:彭智華2023-09-12
筆者不經不覺已任職教育心理學家30年,現在所需要的心理素質,可能並不是在大學或專業訓練所獲得的,而是自己從眾多成長經驗中積累應有的心理素質,才可以承擔更多重任,希望大家面對逆境時,可以積極面對!
曾繁光醫生:上網成癮是不是一種病?如何預防年輕人沉迷網絡?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4-20
網絡世代下,年輕人上網成癮成為一大問題。聽聽心理專家曾繁光醫生解答家長如何幫助子女遠離沉迷網絡,以及如何定義沉迷網絡。一起聽聽他的分享。
我們都是初學者
作者:王文華2022-12-29
學校沒教過怎麼做父母,別人帶孩子的成功經驗,可能有特定的背景:爸媽不用上班、爺爺奶奶幫忙、寶寶是天使、找到好保母……不是每個家,都有這些條件。當「園丁」,需要很多資源和後援。
人之初,性本善?──從心理學看本地的「孩子」心理
作者:施林海2022-07-29
兒童和青少年的本質往往被冠以「單純」和「善良」,如此的天經地義。但這種論述只透露了真實的一個面向,忽視了其中的陰暗面。故此,透過對另一面向的深入了解,有助我們了解青年,了解社會,更可促進自我了解。
林翠華教授:晚年規劃我話事──持久授權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7-24
若家人患上認知障礙症,除了患者的精神健康狀況,其財務分配也可能是一大難題。由新鴻基地產慈善基金贊助的《智得耆樂》,本周播出第7集,邀請到黃煦珊律師闡釋何謂「持久授權書」,幫助長者及早作出晚年規劃。
林翠華教授:照顧者須關顧自己心靈 每天留白三小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7-10
對抗認知障礙症實在是一場持久戰,不少照顧者在照顧患者時感到身心疲累,不知如何走下去。由新鴻基地產慈善基金贊助的《智得耆樂》,本周播出第5集,由資深心靈教育導師關俊棠神父分享保持身心靈健康的小貼士。
林翠華教授:老爸老媽為何不快樂?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26
不少年邁的父母情緒不穩定、憂鬱、睡不安寧,被家人掉以輕心,但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林翠華教授表示,老人家常常不快樂,情緒及性格突變,可能是認知障礙症早期徵狀。
林翠華教授:認知障礙是正常衰老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20
「經常忘記熟悉的名字,翻查電話記錄才記得起。」是霎時間記憶差了?屬於正常的現象?還是患上了認知障礙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林翠華教授指出,沒有記性或者記憶力衰退是認知障礙症的主要徵狀之一。
「訛濫詆嫚」還是「弼違曉惑」?──我們的社會需要怎樣的準則?
作者:施林海2022-06-12
18世紀的英國政治家柏克認為人的理性相當有限,而在意識形態和革命狂熱的狀態下,非理性的成分更多。他認為人們應該求助於自身民族傳統上所積累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底蘊,作為分析世情和採取行動的指引。
精神導師派克:人類寶貴的特色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07
要是有人問我:「派克醫師,人的本性是什麼?」我最常給的答覆就是,根本沒有這種東西。這也是我們做為人最了不起的一點。
精神導師派克:無懼改變、正視命運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07
改變一個人的現實觀、世界觀與感情轉移,十分困難,但為了不斷的擴充自我,開發人際交往的新領域,把愛當作生活的重心,改變就在所難免。
林少峯博士x林冠傑中醫師:如何處理過度活躍症青少年情緒困擾? 一招幫助兩代人好好溝通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06
今集《專家分析長新冠》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與英國心理學會註冊特許心理學家林少峯博士談談在新冠疫情下,如何與過度活躍症青少年相處。
線上會議禮儀不可忽視
作者:林嘉良2022-02-21
近日香港染疫數字節節上升,居家工作的新常態又再次出現。香港人已非常熟悉使用Zoom等線上會議程式。如何在線上會議「掛機」的同時,可以讓會議主持人或其他高層對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聆聽
作者:黃珍妮2022-02-05
年紀大,記憶力減退,其實是老天爺給我最好的自我保護能力,人家說的是非,立刻便忘掉了。
考不上頂大就是「學渣」 華人父母為何要把孩子罵這麼難聽?
作者:洪 蘭2021-08-17
頂大教授的孩子沒考上頂大,被爸媽視為平庸,華人學歷至上的文化,高知識份子家庭也一樣,當代喊着教育創新、翻轉觀念,為何仍改不了?
2000年後出生的孩子過半可活到100歲?
作者:洪 蘭2021-04-02
現代人壽命愈來愈長,人生規劃也更不一樣了。但長命百歲的臥床是禍不是福,除非身體健康,未來教育除了知識與品德,4Q更缺一不可。
放牛班是霸凌孩子,想不到國外也有
作者:洪 蘭2021-03-20
孩子的自信只有一個來源,就是長期被肯定。假資優被戳破時,傷害更大。
性格測驗差點毀了我的一生
作者:編輯精選2021-03-14
現代文化充斥着像是色彩密碼這樣的「性格」框架,可是你的性格真的那麼固定?真的無法改變?與其逃避或壓抑內心的情緒,不如擁抱這些情緒、用這些情緒來改變自己。
談正(Positive)
作者:陳家偉2021-02-19
近年,正向教育(Positive education)在香港大行其道,有許多學校都大力推動,成為學校周年計劃的關注事項(Major concern),更有不少學校定為三年計劃,積極發展學校的正向文化。
弱國無外交,台灣如何突破宿命?
作者:洪 蘭2020-12-05
愈沒自信的人,愈會欺負弱小來滿足虛榮心。動物都懂得欺軟怕硬,國際上也常見大欺小,台灣如何扭轉「弱國無外交」局面?
到底走了哪些路,讓我們從相愛走到絕境?
作者:編輯精選2020-04-11
如果說不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病,真正致病、殺死我們的,都是那些微小但巨大的病原體,我們也必須把那些讓我們康復的,微小但巨大的復原因子一個個找出來。
香港青少年之追蹤研究看青年面對挑戰的希望感
作者:何瑞珠2020-02-22
社經地位高的青年人希望感傾向較強,社經地位低的青年人希望感則傾向較弱。
為什麼會突然心情不好?你的大腦比眼睛先看到了「什麼」
作者:洪 蘭2019-12-07
直覺、第六感真的有影響嗎?其實,生活中許多一閃而過的畫面看似瑣碎,但大腦都默默記着,在潛意識偷偷影響你。
職業規劃密碼之心理學
作者:凌羽一2019-12-02
要報讀心理學專業,學生需注意必修科目中,英國語文及數學必修部分佔比重較大。
你暗戀誰?不用開口,眼神已經洩密
作者:洪 蘭2019-10-26
眼睛是靈魂之窗,也是人與人互動交流的媒介,甚至是心靈間諜,洩露我們嘴巴沒說出的秘密。它又如何在人類牙牙學語階段,影響大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