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對於不懂醫學與生物學的朋友來說,必須要有一點解釋。常見的感冒(flu),是一種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性疾病,與普通的細菌(bacteria)無關。
老師應該動動腦筋,教導學生如何善用ChatGPT來提升學習效率,及更重要的是裝備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
隨着時代的進步,共享社區和智能生活將逐漸成為大眾租戶的考慮誘因。配合綠色建築轉型的趨勢,現代建築陸續採用嶄新的可持續設計,有效節省資源和提⾼能源效益。
當獎勵策略是強化學習的關鍵,如果關注太單一的任務及目標,而沒考慮到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不合理情況(例如作弊或意外),讓獎勵變得不合理。這漏洞最終會影響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應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全球以至於區域性層面,可持續發展無間斷地被熱烈討論,從宏觀看可持續發展領域,知名國際基準機構紛紛宣布推出與環境、社會和管治(ESG)報告和加速減碳的新工具和舉措。
AI工具的使用,絲毫不會動搖我們學校的運作根基。AI工具甚至不會影響正規課程的學習,運用得宜,說不定還會提高學生的成績,何樂而不為?
如果你想吃雲,就需要做點準備工作,但如果你成功了,你會因為「知道自己吃了可能吃得下的最大東西」而感到心滿意足。
無論GPT工具是好是壞,來勢洶洶,任何人都難以力挽狂瀾,更何況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我們教育工作者可以做些什麼?
隨着數碼技術進步及互聯網普及,數據主義愈趨明顯,過程中產生更大量數據,這種數據化的現象(Datafication)在不同領域都有相同例子。
港大校長張翔教授與4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在首屆香港大學校長論壇上,就科學在保障人類的未來,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增長發展和解決老齡化等全球問題上扮演的重要角色進行探討和交流。
在人類與機器之間的互動中,我們必須適應和學會如何與人工智能共處,只有這樣,科技才能真正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國家最高人民法院早於2019年便開始使用先進科技輔助司法,法院亦與時並進,緊貼創新科技發展,近年已廣泛使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反觀香港法院的數碼化進程卻發展得非常緩慢,遑論人工智能司法。
由於ChatGPT主要是利用英語文集訓練而創造的聊天機器人,它與用戶對答(或編寫文章)時,很自然會帶有西方文化思維,因此在某些場景中非西方用戶(例如中國人)並不適宜應用,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誤會。
ChatGPT的功能被傳媒高高捧到天上,它究竟是何方神聖呢?
科技巨擎不約而同地認為,ChatGPT這類技術充滿商機,將會是工商業界渴求的智能工具;然而筆者認為,傳媒對ChatGPT過分吹捧,有點名過於實,特別是在教育應用方面。
ChatGPT的普及,再一次惹起大家關注AI是否會取代人類?將機器超越人類的臨界點,定在仿真上,是誤判。當機器有一天能夠超越人類,進行一些人類本身沒有的思維,那才是真正的警號。
作者認為,教育學很重要──老師必須讓學生知道如何善用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不然的話,普羅大眾經常擔心的「機器代人」時代便會很快來臨。
人類正在走進一個計算機智慧化的時刻,計算機會變得比人類還要聰明,屆時人類(身體、頭腦、文明)將發生徹底且不可逆轉的改變,甚至近來人類文明的終結?
市場力量,就是容許不同品牌自由競爭。自願獲取不同具公信力檢測機構的認證,是自由市場上良性競爭的一種手段。
近些年來,元宇宙、第3代互聯網等概念興起,不少專家在預測2023年的科技趨勢時,都看好全球數碼經濟的持續增長。那麼香港政府又該着重關注哪些科技發展趨勢呢?
顧名思義,人工智能所指的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技術科學。因此,人類的自身智慧才是根本,AI與人類應是互補關係,而不應該變成過度依賴,更加要防止大規模作弊。
由團結香港基金主辦的「創科博覽2022」將於12月12至22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一連11天舉行,將呈現國家「十三五」規劃期間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以及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以來的科研成果。
「蘭花無菌繁殖科技推廣」計劃的理念主要透過具體示範及讓學生實際操作無菌繁殖的工序,讓學生在理解理論的同時,可以實際操作或觀看過程及成果,有助學生日後在科學領域的發展。
怎樣教STEM才會收效?學生如何活學活用?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分享成功的教學經驗,以「活」字鼓勵DSE考生。一起聽聽他的分享。
近年中央政府為數碼經濟而設的法律非常全面,香港政府須多了解內地數碼治理文化,這對香港與內地數據互通的基礎框架設計,有百利而無一害。
連續第4年舉辦的國際青少年創科奧林匹克大賽,今屆設有6個比賽項目,培養香港青少年科技學習和創新的興趣。聖芳濟書院的機械人隊伍勝出了WER機械人香港區賽任務挑戰賽,將代表香港出戰於上海舉行的世界賽。
筆者相信,鼓勵學生有興趣者進一步學習AI,是擺脫跨代貧窮其中一條有效途徑,正如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21世紀的21堂課》一書中所說:擁有資料的人,就擁有未來。
當科技持續高速發展,大家就需要刻意加強心理素質作為保護,科技與心理之間的矛盾,有如高殺傷力的槍械被發明了,我們就需要懂得使用避彈衣保護自己,社會還要主動學習管理槍械,也絕不能害怕槍械而不去學習使用。
我們人類天生就懂得從觀察中學習,有種與生俱來對人事物情的意會力,通俗地説就是有常識。但要把常識寫作程式記入機器,至少在目前的物理學、腦神經科學等而言,遠遠做不到。
若然學生連問題的定義也只是一知半解,他所設計的方案必然也難以有效。香港中、小學校在這方面的教學普遍較弱,政府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