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新時代下的土地改革
作者:張量童2023-09-14
可開發土地供應不足,一直制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未來新增可開發土地供應,其實可以從三大方面着手。
香港和深圳更好地扮演各自的角色,是對國家和自己都最有利的方案
作者:王緝憲2023-09-14
嵌入式的融合,對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和珠三角城市充分利用香港的優勢都有好處。而最重要的是,這種方式可以繼續保持「雙向雙城門戶」,完成國家需要、但通過內地城市直接與外部交往的通道不可能完成的事項。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開幕 丁薛祥:中央支持香港盡早加入RCEP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13
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希望,香港深化區域合作,拓展經貿網絡,中央支持香港盡早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與更多國家簽定自貿與投資協定,與各地開展更緊密合作。
香港管治的內卷化
作者:袁彌昌2023-09-13
換言之,面對驟至的極端天氣和巨型災害,實際上已不容許政府抱着「經一事,長一智」的態度去學習和處理──只要一次失手,災害便會猝不及防,就好像這次世紀雨災一樣。
「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明舉行 聚焦東盟中東市場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12
特首李家超說,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之際,他鼓勵傳媒對這次高峰論壇多加報道,令更多香港市民可以認識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意義和為香港以至全球帶來的機遇。
吃飯之難
作者:張宗永2023-09-12
寧左勿右是內地傳統,但香港的成功之處是走中庸之道。我很不明白有些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為什麼會事無大小,也紅得發紫。
華為的成功關鍵在人
作者:彭泓基2023-09-12
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是「大丈夫」,但這種理想人格、操守與價值觀應該成為現代教育的一部分。孩子是社會未來的棟樑,他們的倫理道德、人際關係、對家庭、對國家的價值觀,將決定社稷的未來。
張仁良教授:處身中美夾縫的香港 如何把握經濟機遇?怎樣繼續吸引人才和錢財?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11
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張仁良教授認為,國家與國家之間鬥爭或者互動是不會停止的,但是民間會有更多作用,尤其是香港8間大學。香港要講好香港故事,民間活動應該繼續。
百年一遇豪雨造成山泥傾瀉 爆出紅山半島僭建違契風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11
據悉,部分紅山半島獨立屋有僭建地庫的問題,涉事72號屋屬冰山一角。上月底就駱駝漆大廈有商戶違反地契一事,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曾以「違契就是違契」回應以示局方執法的決心,令人關注今次僭建風波會造成多大影響。
暴雨癱瘓香港:危機管理的一課
作者:盧兆興2023-09-11
海葵的「風尾雨」帶來的暴雨,暴露了香港特區危機管理的問題。本來可以更早發出天氣警報,還可以與公民進行更好的溝通。
最長黑雨警告 多區水浸如澤國 道路封閉學校停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08
截至周五中午,黑色暴雨警告仍然生效,暴雨由周四晚持續至周五,全港多處水浸。政府至周五早上7時,共接獲44宗水浸報告。
港深發展特徵有何異同?兩地如何創造新比較優勢?
作者:王緝憲2023-09-08
雖然從經濟結構上,香港和深圳兩地在「各奔前程」,但確實不僅可以而且應該有更高的互補性,走出一條「合(作)而不同(城)」的道路。
從華北水災到夏威夷山火──香港可以從中汲取什麼經驗?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08
由於氣候變化預計將帶來更嚴重的極端天氣事件,而香港住宅區多靠近山坡,且高度城市化,容易受氣候災害影響,故香港必須投資建設具氣候韌性的基建設施,以應對氣候危機。
再談香港特區應否設立發改委
作者:關品方2023-09-08
一般所謂「搭順風車」的公務員,是尸位素餐、坐享其成的人。這股「搭順風車」的歪風出現在服務市民的公務員團隊,為政府施政帶來負面影響,尤其是那一批官官相衛的手捧金飯碗的萬年政務官。
周永新:《施政報告》應關注通脹、貧富懸殊及照顧者壓力等民生議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08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坦言,現在市民感到最切身的問題,是通脹不斷削弱他們的購買力,而生活卻未見改善。他認為,新一份《施政報告》真的要想辦法紓緩市民因通脹而感受的壓力。
引以為戒
作者:孫明揚2023-09-07
答非所問,顧左右而言他,甚至指鹿為馬,都是必須引以為戒。
香港和深圳如何走到今天?怎樣透視她們的成功與未來?
作者:王緝憲2023-09-06
世界上雖然有很多所謂「雙子城」的地方,但香港和深圳在70年的跨度裏如此快速崛起和成長,絕對是人類史上獨一無二的例子。究竟一國兩制下的港深兩制雙城將如何演變下去?
政策行錯路 官員叉錯步
作者:胡孟青2023-09-06
要更好推動場外資金進場,不是印花稅,更不是交易成本,而是企業素質。否則市場估值再低,也難對場外資金起到吸引效果。
撲朔迷離的2022/23年人口增長
作者:羅祥國2023-09-04
我們能夠對香港最新人口狀況有正確的認知,才能促進政府制訂正確的社會和經濟政策,以配合香港長遠發展的需要。
陳文鴻教授:金磚擴容、西方衰落 香港如何調整發展戰略定位? 再不創新求變 特區優勢盡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04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金磚擴容可讓香港更認清自身發展戰略的定位,但是該如何調整?港人熱衷北上消費,又是否反映香港的優勢喪失?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香港特區是否需要有發改委?
作者:關品方2023-09-01
香港特區面對的問題山積,挑戰不少。要及時改革所有涵蓋在公帑之下的運營主體和施政系統,才能確保由行政主導的持續健康發展,維持政治生態的蓬勃活力。
送別官員的政治
作者:陳景祥2023-09-01
地區官員不再是「父母官」,地區工作要官民和衷共濟,地區人士應該可以監察專員的工作,令權力不會失衡,落在政府官員一邊。唯有如此,方能杜絕藉迎送酒宴拉關係向官員靠攏的惡習。
做老師要高EQ、擁抱新科技──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專訪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31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贈言,希望新一代繼續創新,不要阻止他們使用創新科技。老師也應該有迎接新科技的態度,考慮怎樣令到下一代更加適應新的科技,這樣的國際都會才是成功的。
港不變則敗
作者:陳文鴻2023-08-31
香港若還是不變,北上消費會更盛,本地消費更疲弱,消費如此,其他方面也正如此。
海關總署:入境內地毋須申報行前48小時新冠檢測結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30
國家海關總署29日(周二)表示,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有關部署和《國境衛生檢疫法》等法律法規規定,今日起,入境人員向海關健康申報時,毋須申報行前48小時新冠病毒核酸或抗原檢測結果。
踐行綠色轉型,香港「減塑」要加大力度
作者:張量童2023-08-30
本港生態環境需要超越本區内的其他經濟體,如新加坡,才能長期吸引各國優秀人才落地生根,助香港經濟穩健發展。如果香港需要用10年的時間去達到内地和國際發達國家現時的回收水平,這個進度顯然落後於經濟發展。
善用小紅書推廣旅遊 促文化融合
作者:黃錦輝2023-08-29
小紅書是不少香港「旅遊達人」的恩物,這現象亦反映出香港超級連繫人的優勢,中外社交平台都在香港共存。香港必須好好利用這角色,積極發展網上新經濟。
本港女性人口超406萬 較男性多逾65萬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29
截至2022年底,香港女性人口比男性多約65萬3000多人。女性和男性的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則分別從2021年的87.9歲及83.2歲下降至2022年的87.2歲及81.3歲。
外交部:來華人員周三起入境前無需新冠檢測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28
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8日(周一)在例行記者會宣布,本周三(30日)起,來華人員無需進行入境前新冠病毒核酸或抗原檢測。不過,香港居民更加關心陸路通關安排。
藥石亂投 牛刀殺雞
作者:孫明揚2023-08-25
上周六「海洋光譜號」半個月來第二次訪港,政府加強協調統籌啟德郵輪碼頭交通接駁能力,動用龐大人力、財力、物力,務求贏回一仗漂亮口碑。但措施欠詳細考慮,引起的士業界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