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就是別人做了蠢事,然後我們代替他,表現出笨蛋的樣子。不如放下別人的錯,解脫自己的心。
很多時有人問我拍的照片是想表達什麼東西?其實當時沒有想那麼多,只是想拍便拍,畢竟從心出發的作品往往是最能夠感動自己,同時感動別人的。
人生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苦難更能給人生賦予更豐富的意義。而面對苦難,一味煩惱往往是自討苦吃,應該用歡喜、感恩的態度撇開煩惱,擁抱苦難,方能戰勝苦難。
「四無量心」即為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有了這樣的生活態度,無論面對怎樣的坎坷,都能保持平靜的心態,更有利於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生命的精彩,從來不是呼風喚雨。而是腳踏實地的日常,是我們身邊的平凡瑣事。
記得家師最初鼓勵我們出來帶禪修時說過,告訴信眾的方法都一定是自己做過的,因為有了親身的體驗,才有資格去教別人。
「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日常生活中對任何人事物都要長存敬畏之心,不應因對方的身份而有差別,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
心若不亂,無懼世象幻變。情懷不老,何憂花飛花謝。以平常心待人,以柔軟心應物。以歡喜心度日,以清淨心處世。
一位一向對中國哲學有研究的朋友,介紹一篇論述《道德經》內老子的治國之道和待人之道的文章,說能做到沒有敵人和沒有人視你為敵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多做事,少說話,才是善身之道。
感恩和知足是人生幸福和快樂的秘訣,更是社會安定發展的前提。擁有了健康的心態,不僅個人發展受益,社會亦自然無病,世間也必能呈現一片美善、祥和的風貌。
生命是一場修行。對一草一木飽含慈悲之心,必然對世間萬物有所覺知。歲月冷暖交織,在千里冰封的寒冬,在紅塵滾滾的俗世。萬物總有情,啟示我們,守拙歸真。
人的一生本就是一場一個人的修行,孤獨與寂寞只是誤解後的徒增煩惱。放下執念,也許會活得更自在。
佛陀在「人有二十難」中說:「不說是非難。」道在口中,在日常生活中,凡事要多用心,不要放言輕浮,而應多聽多看、以公平之心待人。
2020年是充斥着太多不安的一年,國與國、城與城、人與人之間,築起了一道道防護的牆。《該怎麼成就你的人生》既談個人如何翻轉大腦,也談整個社會應該具備的成長心態。
每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都會嘗到酸甜苦辣澀。苦是品味人生的良藥。是苦是甜,盡在一心。
有五件事情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定要嚴於律己,使自己遠離這五件事,自己的生活才會愈來愈順!
平民慈善家林東雖然生活不富裕,但卻為幫助他人捐錢捐力,更是帶動他人一起做慈善。他表示,幫助他人是快樂之本,亦是他一生最大的心願。
禪修練習應每日堅持,不可中斷。日常生活中的持續禪修練習可以提高自己的覺察能力,之後遇上困難、逆境或者情緒生起時,便可以提早覺察得到,會比較容易處理。
在日常生活中,凡事都要量力而為,不囿於往事,好好把握當下,才能達到逍遙自在的境界。
看遠,才能知道天地之大;謙卑,才能見到前進之路;刻苦,才能體驗生命的價值。謙之一字,應時刻緊記於心,才不會迷失自己。
把生命中的仇人變成恩人,把感嘆變成感恩,原來煩惱和快樂就在一念之間。
捨己救人,你願意嗎?
幸福,來自對世情透徹的認識。幸運,來自善良對待別人。自在,來自一顆寬容的心。歡喜,來自正面的角度看事物。
筆者從事生命教育多年,深感其蘊含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和追尋,以及對正面價值的理解和實踐,正好成為當世的指南針,引導受眾學會認識、欣賞、從而珍惜及尊重自己、他人以及大自然的生命。
生活中的煩惱就如蚊蟲的叮咬,將其看作一種修行,泰然處之,也許會容易解決。
人生永遠有無窮無盡的追求。有的人常常為了追求物質上的優越而忘記眼前所擁有的幸福。其實人生要快樂自在,就要追求更超然自在的福。
每座山都有它的形態,每株樹都有它的姿式,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不同的生命,構成了這個繽紛的世界。
修慈悲心:生活裏從不孤獨,只因為有關懷自己的人。
夫妻之間擁有了親情、友愛、恩德,才是晚年彼此陪伴、相攜一生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