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及褔利局局長孫玉菡自嘲在人生不同階段,包括小時候從山東省移居香港後的求學生涯,到加入政府工作,自己都是「異數」。
教育是一個不斷向下扎根的過程,只有為兒童提供充足、多元、創新的學習資源,才能真正守護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換來他們不斷積累,向上勃發的美好未來。
梁百忍董事認為,香港未來應加快融入內地,彼此多接觸、多了解,進而建立互信的合作關係。面對世界各地的人才競爭,香港更應運用優勢,促進中港交流與發展。
前國家領導人江澤民逝世,莘莘學子收到指示低頭3分鐘,並靜靜坐着站着默默「參與」追悼儀式,孩子心裏在想着什麼?教師有沒有引導同學了解儀式背後的意義?
本周節目,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會到訪溫哥華的西蒙菲莎大學,大學重視社區參與,將社會發展的需要融入研究與教學之中。大學更致力於綠色科技、再生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減少學校收生的競爭無疑可以減低青少年的壓力,但PISA、經濟、綜合國力等又如何保證呢?作為父母的,面對不同的捨和得,又應如何為孩子作出取捨?
梁百忍董事認為,香港未來應加快融入內地,彼此多接觸、多了解,進而建立互信的合作關係。面對世界各地的人才競爭,香港更應運用優勢,促進中港交流與發展。
靜觀修習在近年備受關注,因爲有大量的研究證明它能夠緩減焦慮、抑鬱等心理疾病,提升身心健康。其實千百年來,不同宗教、哲學或靈性修養傳統的先賢都在漫長的探索中,發展出自家的靜觀修習。
古典名著,作為延續中華民族的生命,提高下一代生活能力和文化承傳的創新與反思,內容以知識、道德、民情、風俗,編造有意識的故事,這些故事,應在小學階段作為特定的學習材料。
近年往外地念書的孩子年齡愈來愈輕,有人認為早一點適應外地生活會令發展好。但這極具爭議,我們先要明白父母子女關係怎樣培養出來。
我們在生活上遇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是促使我們成長的元素和動力。對孩子來說,家庭和學校是兩個主要的學習場景,家庭成員和學校的師長如果能掌握現場的時機,循循善誘,對於孩子的成長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香港教育大學學校協作及體驗事務處為非教育學士課程學生主辦「教育‧拓新」實習計劃。協助學生提早適應職場生活、裝備自己的軟實力及增長見識。為他們的生涯規劃增多更多的可能性。
香港中小學的非華裔學生比例日益增多,他們對學習中文的需求強烈,香港的語言環境能否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作為中國國土上最國際化的城市,香港的語境又能否滿足外國人?
經過兩年多疫情的洗禮,中大校園再次煥發姿彩,祝願母校一甲子校慶再攀高峰。
舞台不只是尖子的專利,每一個學生都應有展現才華的舞台及機會。當老師的都要反思,日常有沒有創設多元平台,讓不同能力的學生有踏上台板、展現潛能的機會?
多年來積極推動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教育發展的田家炳基金會,將於12月13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教育論壇,邀請朱經武、李焯芬教授進行主題演講,並邀請香港9間大學校長、副校長進行專題討論。
在教育新常態下,教育領導更需要為學校發展多加思索,本文將集中討論如何透過正向教育,提升學生身心社靈4方面的健康,盼不單全面關顧及支援學生的情緒需要,且能進一步助他們的人生規劃覓方向、尋出路。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系主任梁源博士表示,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集合世界各地從事漢語教育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為教育學界的搭建學術交流平台,促進和推動國際漢語的發展。
「賽馬會幸福校園實踐計劃:環境營造計劃」召集人張海活說:「若使用者一起構思他們生活的地方,同學會活得更開心、幸福。」
筆者來到北部都會區服務,發現部分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太認真了,深信知識改變命運,所以要求孩子讀書、補習、考試。但是,遊戲何嘗不是創新有益的教養方式?
專業最重要的屬性是毋忘初心,堅守本業,持之以恆就是。
「教育從來都不是立竿見影的事,因此我們不能操之過急,亦不必一步登天。」田家炳基金會董事阮邦耀接受灼見名家專訪,暢談他與田家炳博士相處的點點滴滴及在田家炳基金會的教育推廣工作。
學校需培訓中層教師擁有團隊教練的意識,在職場上做好調解衝突和壓力的角色。優秀的教職團隊可以互相協助、友善溝通,營造出溫馨有愛的職場環境,有助教職員團隊運作暢順並展現團隊成員的價值。
香港劏房問題日益嚴重,針對學童在劏房長時間學習不利於身心健康的問題,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推出「童學習‧置未來」計劃。為劏房家庭設計及派送2000傢俱套裝,改善劏房學童的學習環境。
本周節目,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會與觀眾到訪以色列理工學院,一間以科技研究聞名的大學。學院被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邀請合作,在紐約開辦創業新校區項目,將教學與創業結合
全日制本來就是小學上課的常態,理應受到各個持份者包括家長的肯定才對。然而在家長群組及傳媒報道中,可以發現家長對此反應不一,肯定與反對者勢均力敵,當中不少家長對於恢復全日上課抱着質疑的態度。
「教育從來都不是立竿見影的事,因此我們不能操之過急,亦不必一步登天。」田家炳基金會董事阮邦耀接受灼見名家專訪,暢談他與田家炳博士相處的點點滴滴及在田家炳基金會的教育推廣工作。
2022未來科學大獎公布得獎名單,由李文輝教授、莫毅明教授和楊學明教授分別獲得生命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和物質科學年度大獎。各人獲取獎金100萬美元。
香港科技大學今天舉行第五任校長葉玉如教授的就職典禮暨第30屆學位頒授儀式。
在資訊共享過程中,關鍵不是所交流分享的資訊內容有多少,而是有沒有建立分享文化及信任的氛圍,鼓勵大家分享及交流,以及更強大的橫向和縱向溝通,知識管理才能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