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體系以香港中學文憑試為主,但隨着國際化教育的普及,GCSE漸受關注。愈來愈多國際學校在Year 10至Year 11期間提供GCSE課程,讓學生有機會接觸這套學術資格。
文學除了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外,更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外國文學如此,中國文學也是一樣。它能提升/建構學生智力、思想和品德。更高一級的,是它有振興民族的功能。
我們相信友善社區學校在多變的人工智能時代仍能創造出有效的學習環境,且能為社區帶來正面效益。
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建構香港情、中國心、世界觀的共同體,是難得的歷史機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要相輔相成,一起面對「記憶責任」,且要珍之重之行之。
在資訊爆炸時代,孩子獲取資訊管道多元,視野更廣闊。相對上世紀50至60年代物質匱乏的兒童,現今孩子面對的挑戰更偏向心理層面,家庭和學校應共同努力,引導孩子建立自信,培養面對挑戰的韌性。
VUCA(易變性、不確定性、複雜性、模糊性)世代需要充分考慮到當前和未來的變化因素,善用各方資源,靈活又有創意的教育者。
當今教學面臨兩個困境,一是時間加汗水的學習方法,學習時間不斷加長,學習地方不斷加多(從學校到校外);二是唯分數論的評價方法,一切為了成績、一切看成績。在當今,這條路顯然已經走進了死胡同。
在AI時代,創新更需要與時俱進,在保持人文關懷的同時,善用科技力量,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通過RCTI模型的實踐,我們能更系統地培養創新能力,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中開創新局。
在有限資源下,學校如何有效推動中華傳統文化?本文以皮影戲為例,闡述跨科協作,結合現代科技,並鼓勵學生參與創作和演出,深化學習體驗,讓傳統文化在校園落地生根,並藉由學生傳播至社會。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師德師風的建立也需要不斷累積經驗、集聚而成。教育改革之路漫長,唯願我們可以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多具專業道德倫理的未來教育家加入教育的行列。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師德師風的建立也需要不斷累積經驗、集聚而成。教育改革之路漫長,唯願我們可以在不久的將來能看到更多具專業道德倫理的未來教育家加入教育的行列。
不妨在年終前,問問身邊的年輕人:你會如何報效這世界和人類社會?
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進程中,決策者需要採取更全面的視角,將教育投資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方能為香港甚至整個地區的未來帶來的長遠效益。
什麼是數字教育,當中有哪三大關鍵字?怎樣將AI元素加入教學,推動AI教育?一起聽聽教育評議會主席蔡世鴻校長與香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馮穎匡博士對談。
以往讀歷史、地理,總說香港獨處一隅,現在大灣區(灣區經濟)的概念成熟了,政策上有鼓勵,是時候勇敢些,出外闖闖了。老師們、家長們同意嗎?
社會與學校互相補足,相得益彰,能令生命與價值觀教育推行得更理想,筆者期望更多學校能仿傚,培育學生們成為有愛、有責任感的社會公民,也讓更廣泛的家庭,以至整個社會受惠。
要讓學生學會負責任和自我管理,我們未必一定需要懲罰孩子。
未來的教育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必須以創新的方式結合跨界資源,為兒童及青年未來帶來變革。
老師和學生都是獨一無二,老師和學生在每個學年的相遇既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有機結合。
長幼共學,期望學生會見賢思齊,學習長者對學習的熱情和主動。人生的經驗之所以可貴是因為有累積,然而更可貴的是長者對學習機會的珍惜。
透過融合AI和教育專業的優勢,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知識技能,還能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等軟實力,為他們在日益複雜的世界中取得成功做好準備。
怎樣的教育改革才算是走對了方向,筆者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把學習還給學生!其他都是次要的。因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學生的未來;不一樣的未來,而未來已來。
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來到30周年校慶了。過去社會大眾對SEN有特殊的學生了解不足,近年某些偏差看法,因同學的良好表現而有所改觀。副校長馮偉健說「有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才能在適當的位置都能發光發亮」。
本文將從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炮循)在課程設計、情境教學及服務學習的校本經驗,分享有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生的友善教學安排。
教育局可以跟香港體育學院合作,建立完善的香港退役精英運動員轉任體育教師的機制。這不只能為學校引入具有豐富實戰經驗和專業技能的體育教師,也為退役運動員提供新的職業發展方向,提升體育科的國際專業水平。
「把學習的起點放給學生」,學生學習的動力完全不一樣,學習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樣;也就是說,「把學習還給學生」,是把學生的學習推向新的層次。
香港作為亞洲的國際金融和教育中心,其教育體系受到廣泛關注。隨着政府推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將這一概念進一步推展至中學教育的可行性引發了熱議。
動物作為教育夥伴的角色,讓學生在和自然、動物互動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與連結,真實、日常的體驗,比起傳統的說教式教育更具影響力,引導下一代邁向更健康、積極的價值觀。
眼前最迫切,最需要我們致力摒棄的,或許是考試導向、偏向操練、單一、枯燥,甚至實質上在不斷製造差異的教學方法。
若沒有校長與前線教師的自我管理、約束與內省能力,沒有啟動其專業內驅力去履行教師專業操守,或沒有改變其價值觀與真誠參與,要有效建立和重塑師德的工作,那也只屬紙上談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