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蒙特梭利博士已說:「孩子是社會上被遺忘的公民。」如果可以的話,希望能把動物與嬰幼兒的保障看齊。
早睡早起是帶養孩子生活的必要根本,看見今天年輕父母常讓孩子晚睡,一早便把自己的壞習慣交給幼兒,往往超過晚上10時才睡覺。
活化每樣東西的過程,是「再思考」、「再創造」的難得學習及發展機會。亦是一種享受生活的體驗。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發展的速度也各有不同,老師應了解每一個孩子,因材施教。
一般人談起幼教,直覺便是指幼稚園教育,甚至政府也只有免費幼稚園教育措施,而沒有免費幼教措施。原來本港幼教有兩兄弟,一如粵語長片劇情,乃同父異母所生,際遇差天共地。
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總幹事程德智女士想到訪我校,她是我在香港十分期待見面的人之一,因為她是我幼稚園的校長。
你跟香港人說,投放最多資源在最年幼的小朋友身上,他們可能嗤之以鼻,我們這麼多年都是由姐姐教幼稚園小朋友,不也是很成功嗎?
幼教充斥偽資訊,政府沒有監管把關,以致商人胡作非為,現已亂局難收。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慢慢扭曲了家長的價值觀。
今年的《施政報告》特別提到「分階段提升幼兒照顧服務以結合照顧與發展」。至此,本港0-6歲幼兒教育及照顧的理念最終在官方得以確立。
每提到基礎教育,就很容易使人想起幼兒教育。好像從未有人深入地想過,一切教育的基礎應是什麼?
大約一年多前,筆者便開始着手在澳洲開展幼稚園業務,我們先跟相識的朋友合股,學習基本的幼稚園營運知識及實務,接着便開始全面接手現成的幼稚園。
大腦研究顯示,人的情緒是由自己控制的,而情緒控制的教育更要從小開始教。研究發現,5歲壞習慣已養成,就來不及改了。
陳鶴琴強調,「四心」是兒童獲得知識、發展技能技巧、培養創造力、適應社會的前提和基礎,不尊重兒童的心理特徵,等於剝奪兒童發展的機會。
陳鶴琴說:「幼稚教育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成效。」
施教者可用以下的教育原理為基礎,設定製作原則,創造更合用、更優良的教具培育孩童。優質教具是智慧的載體!
孩童在發展中在沒有成人約束下,能與大自然環境互動的機會有多少?憑自己去理解大自然規律互動的機會又有多少?採用「死」的書本作幼教?還是這採取「活」的互動作幼教?
不要說北歐社會民主國家已將獲得幼兒照顧服務視作一般權利,即使是澳洲,也讓所有適齡幼兒享有基本每周共24小時幼兒照顧服務。為何其他國家可以,香港不可以?
自然教育對我來說,是每位探索者在大自然環境裏,與園林花園的所有互動着、觀察着,享受着無拘無束,自自然然、自在地成長。
你喜歡的是早歲十多年毫無壓力的快樂學習的過程,長大一事無成;還是及早艱苦鍛鍊,成年以後60年得到學習的快樂成果,這題數應是很易計的了。
超前教學對孩子的學業沒有長遠的幫助,反而對個人素質的培育,會受影響。知識可以速成,但成長沒辦法壓縮。
今天的教育需要配眼鏡了!
香港教育大學一直重視幼兒教育,除了推行課程外,也在教育博物館推行展覽,最近更把香港幼稚園歷史輯錄成書,讓讀者懷念幼稚園的生活。
幼兒最滿足的是甚麼?是喝水脫鞋子後,到草地或泥土上呼吸新鮮空氣,吸收太陽自然光,無憂無慮地玩耍。
家長幫助入讀小一的孩子成長,讓他們安排良好的學習環境,最重要的因素究竟是什麼呢?家長又扮演着的什麼角色呢?
以往,嬰幼教一直是偏向浪漫主義,西方教育哲理家絞盡腦汁把幼教美化、神化。要優化嬰幼教,不應美化它,而是把它科學化。
遊戲讓孩子得到生命的滋養;沒有通過「玩耍」體驗到內在的滿足,長大後就可能通過「玩」毒品、關係、賭博等來尋找同樣的體驗⋯⋯
音樂跟藝術是人性的產物,難道機器能夠代替嗎?
如果教育法有效,從小開始吸收正體字,絕大部分孩子學習並無問題。
筆者機構透過入股方式,參與第一所幼稚園的營運。接着以收購的方式,開設第二所幼稚園的計劃。筆者知道經營幼兒教育的路不容易走,但考慮到這門行業的意義及個人的興趣,仍希望能努力走下去。
圓桌會議聚集多個關注兒童事務的機構和代表,期待集合大家的真知灼見,交給兒童事務委員會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