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香港中學文憑試一邊乘風破浪,但學生一邊中途跳船的,人數正在增長。至於大學,能吸引優才留低的,能量有遞減的趨勢,低處未算低。
「教育可以改變人生,也可以改變社會!」譚廣亨教授認為教育應該放在個人或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
在中國的歷史傳統裏,中國文化最主要的河流不停地發展,各方面吸收新的知識,發展自己的學術,也是在這個歷史上建立起來的。
每年大學聯招放榜,當是檢閱應屆考生的情緒智商及逆境智商,家家有求,對政府而言,也實在有責任,考慮要從中減省甚或剔走哪些短期或長期困擾未來考生的舉措。
在國際上,小地方要與其他地方競爭的話,在科技工科方面還是有希望做得到;而研究歷史、社會科學都受到香港地方小的限制,缺乏環境。
今年入讀港大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的37名同學中,平均成績(最佳6科)在39分以上。排名首30名的考生,平均成績更高達41.27。
香港政府從來就沒有對高教大學有所干預,一點也沒有,這是幾十年的傳統。我在港大的時候,從沒有試過政府要求我們做什麼,完全是由我們自由的發揮,完全是靠學者自己的經歷、精神、學術興趣。
筆者從來不覺得所謂「神級名校」能夠將腐朽變神奇,因為如果學生表現不佳,早已被學校踢走,又怎會生存至中六考DSE呢?
其實「狀元」都不過是十來歲的中學生,只不過在一次並不太艱深的人生階段試中脫穎而出,所受社會崇敬、關注和讚賞,得到了不太合稱的高度。
在此寄語當局,在檢視及重整新高中課程時,請着眼在如何騰出空間,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將知識化作創新意念,擴闊學生視野,那學習才會有趣味和意義。
今年是理大第5年舉辦內衣時裝展。來自服裝及紡織(榮譽)文學士學位組合課程(內衣專業)的應屆準畢業生,精心設計和縫製出12個系列、每系列6套的作品。
AI衝擊,各國人才培育反而開始強調起品德。但當我們的教育不再注重公民道德、生活倫理,台灣在世界地圖上消失是指日可待的了。
香港教育大學一直重視幼兒教育,除了推行課程外,也在教育博物館推行展覽,最近更把香港幼稚園歷史輯錄成書,讓讀者懷念幼稚園的生活。
作為大學校長,我深知創辦高等教育機構的困難和責任。理大決定與深圳大學合作創辦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就是在大灣區發展的大前提,深化港深創新合作的模式。
英國的大學每年都會收到數以千計的Personal Statement,那更加要令自己的Personal Statement突圍而出!
子女想去英國留學,但要如何準備呢?這篇最齊全、實用的英國升學攻略能解答你的疑問。
大多數的中研院院士,在各領域有顯着的成就。台灣政府應當利用他們以促進台灣各方面的發展,包括科學,教育,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醫學院終於明白了最優秀企業多年來實踐的道理:要想成為優秀員工,不是只要具備優秀成績分數就夠了。對於這些公司來說,你是什麼樣的人與你懂得多少知識一樣重要。
儘管經濟理論中的假設與現實不符合,理論仍對我們認識現實中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提供重要的參照系和基準,是探究社會問題的入口,更是發展出與現實更為貼近的理論的起點。
自1980年至今38載,CC是我的學術啟蒙、研究模範,他帶領我走上傳播學術之路,更在我尋覓人生伴侶的過程中幫上了忙。
中港教育互通的先行者吳清輝校長,表示在內地辦學是摸著石頭過河,希望透過粵港兩地的合作,促進大灣區高等教育的長遠發展。
近年香港高等教育界是非多,紛爭不絕。社會關心的人都不禁提出一個疑問:究竟大學教育出現什麼問題?
有機會到外國留學絕非只是在學歷上短短一行字那麼簡單的事。
CC是一個真誠的學者,對世界充滿好奇,好學不倦,以退休之齡還是著作不絕,使人敬佩。
中學改制,由七年變為六年,入讀大學,須多留一年,這增潤學年,讓同學有機會去充實自己,認識醫科以外的世界面貌。這人生體驗,對一個人的成長,極其重要。
痛惜年輕大學生的輕生,對她連累雙親失去生命感到不解,推測她心理問題嚴重,思想趨極端。親人、友輩、專業輔導人員未能援手。
近年來計量經濟學變成了一門需要利用高級數學的學科。這種發展是很自然的。一般的科學家的趨向是把他們研究的領域變為數學化。計量經濟學家也不例外。
常言道:「知識改變命運。」辦好教育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關鍵,其中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
理大師生團隊連續五年成功籌辦超水準的內衣時裝騷,業界都無不稱奇,時裝展亦吸引媒體廣泛報道,入場門券可以用一票難求來形容今年的盛況。
教育是一個非常堅固的建制,為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為個人提供就業能力,幾乎是牢不可破的信念。但是在大學的運作中,正在開始出現種種離開傳統觀念的桎梏。相當基本的變化,正在悄悄地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