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會從父母的言行舉止中,學懂如何去愛。培養人的美善品德修養,何不從小做起,從基本做起,從易處做起?想子女對別人重情有愛,何不從自身家庭開始?
蘇樺偉一出生便患上黃疸病,天生手和腳無力,醫生説他長大後也不懂得執筷子,甚至不能走路。但醫生的話沒有令蘇媽放棄養育樺偉,她決定向命運挑戰,不辭勞苦地把他帶大。
孩子的經歷是影響着他建立自信,他們年紀還小,感受往往潛藏在心底未能懂得説出。這些隱藏的感受不單影響着心理發展,有時也會影響生理。
2018年9月山竹襲港,正值它的花季,那截飄零的枝葉可能帶着母體準備開花的記憶,移植後積聚了一定的生命力,就急於育成醞釀多年的盼望。
深信沒有人會特意與渣男、渣女交朋友,建立家庭,生兒育女就更是悲劇。所以,若社會品德敗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連結便不復存在,這便會為社會帶來滅頂之災。
即使成長路注定比一般人難行,就算「輸在起跑線」,但蘇樺偉和蘇媽媽並沒有放棄。比起智力或者天賦,堅毅是預示成功最為可靠的指標。
「正向」其實就是要有正向的情緒和人際的關係。父母能夠有正向的思維,自然育兒就有法,因此父母要先讓自己能夠成為正向的人。
《山海經》雖然是一本印製粗劣的圖畫書,但對於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卻是一本「寶書」,可見書籍的插畫和有趣的內容對兒童的吸引力是如何的巨大了。
透過閱讀將文字化成活生生的體驗或想像,讓孩子知道在文字與書本當中,得到樂趣及擴闊孩子的世界。這樣的閱讀,才是樂趣。
「你想激勵孩子,你想讓他們有可以分享興趣的朋友,你便不應該給他們壓力。因為如果你對一個孩子造成心理傷害,那將會影響他們一生。」傑夫·奇格教授說。
孩子對成人的評價十分敏感,你愛他、喜歡他,他通過你的眼神就能感受得到,一旦他接受了你愛的資訊,你說什麼他都能聽到心裏去。
6個月後,2022年我們將迎來北京冬季奧運會,奧運的精彩故事和鼓舞人心的奧林匹克精神,還會生生不斷,還會繼續不止!大家加油!
如果孩子因運動而加深了對自己的認識、建立起堅強意志、能與人合作無間、明白到身體力行的重要及健康是最寶貴的財富等等,這些一生受用的知識和品德才是最大的回報。
每個孩子未來在社會上的接觸、學習能力、讀書方法可能各不相同,但身為父母,我們用愛教育孩子,讓孩子有自信、熱愛生命、有好奇心,無論孩子在哪個成長階段這些都是不會改變的。
現今社會挑戰重重,對於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尤其無處適從。羅乃萱認為,教好下一代品格才是首要的,有穩重的待人接物,無往而不利。
有人說,應仿效張家朗的父母,全力支持自己的孩子去發展自己喜歡的運動。究竟做家長的,遇到年輕人有這樣想法的時候,該作怎樣的表示呢?
張家朗的父母讓兒子讀畢初中就輟學,又沒有反對他投身較小眾的劍擊運動,而非他們自己熟悉和熱愛的籃球。這看似簡單,其實很不簡單。
就算父母留下多少產業,或信託基金的制度如何穩固,也不能保障上一代的財產,得以繼續滾存下去。那麼,究竟如何做到「虎父無犬子」?
霍啟剛表示社會已不只是需要個體的精英,而是能與人合作的人才。郭晶晶則希望教導孩子感恩知足之心,明白世界不同的需要,能將自身的愛延續及傳揚,用生命影響生命。
懷着團結香港共同關注及培養品格特質的抱負,Christine於2016年成立了品格教育協會,致力為香港的持續品格教育出一分力。
香港人其實很愛香港,也愈來愈注重綠色生活及健康飲食,近年本地休閑農莊發展蓬勃,主因就是港人不論男女老幼,在歷盡都市生活的壓力後,皆嚮往田園生活。
家不是法庭,別只看對錯,家是講愛的地方,是培養歸屬感、平安感的原點。
本書取名《兒童無限之法》, 匯集多年來在家長教育上積累的知識經驗和教育思緒, 望能幫助家長教師,特別是新手父母,自由自在、從容有致地教養0至6歲孩子,更渴望回饋與指正。
父親其實已經努力了大半輩子,盡他所能的給予我們可以擁有的一切。他為人寬厚,重視家庭,忠誠勤奮,相比我自己,在擔任父親的角色上,似乎仍需向他學習。
到走完人生旅程回頭一看,有否活出生命應有的價值,在子女身上有否把做人的「真、善、美」傳承了?
飼養小動物與孩子道德倫理發展密切相關。透過飼養小動物,孩子不但會發展同理心,更會學到無償的付出及利他的行為,這些都是關懷倫理的基石。
兒童學習,在於教導道理。
為著下一代,筆者過去早有不少文章提及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看到前輩所提,卻猛然儆醒「家庭氛圍」亦確實是另一值得探討的方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成長步驟、過程早已有系統規劃。可惜現代教育存在太多民族自卑感,幾千年的優秀傳統,卻丟棄在一邊,迷信西方的育兒良方。
疫情下社交少了,但與家庭成員卻深交了。有些形容這是「困獸鬥」,這形容詞也有趣。就讓我們因疫情而進步,繼續為孩子提供溫暖的家庭,以身作則,去優化家庭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