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內地樓價能穩得住嗎?
作者:施永青2022-06-07
內地樓市轉淡後,除了放寬信貸外,內地有些城市還企圖以行政手段去穩樓價。那就是規定發展商在開盤時,定價不可以低過某個水平,否則就不會獲發預售批文。只是這種限價措施,執行起來遠比樓價升的時候困難。
抗疫「呼吸Plan」
作者:湯文亮2022-06-06
有一個老友,從來唔買地產商有提供「呼吸Plan」的新樓盤。但點解前言不對後語,抗拒買有呼吸Plan的樓盤,又叫政府放寬入境限制,否則就會失去競爭力?
英式私募的傑作
作者:艾雲豪2022-06-06
3i由英國政府於戰後1945年成立,這基金的排名略落後於一眾的後起之秀,但憑其歷史、業績記錄和業務多元化等元素,仍為基金贏得不少的尊重。
聯儲局失策?著名經濟學家埃里安:美國正面臨雙輸局面
作者:朱雲漢2022-06-03
美國物價來到40年高峰,聯儲局採升息策略,讓投資人失去信心,連帶美股大跌,知名經濟學家更指出,美國經濟會是雙輸局面。
滙豐分拆將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作者:張量童2022-06-03
香港是亞洲的國際都會,滙豐亦是紮根於香港的國際銀行,滙豐龐大的國際網絡不單能協助香港實現商貿的自由流通,亦能在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當中發揮重要作用。
擴大中國創新在RCEP地區的影響力
作者:謝祖墀2022-06-02
中國的創新降低了先進技術的成本,並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而這些改變亦可讓RCEP成員國受益匪淺。中國企業在繼續投資這些市場的同時,亦可促進區域的本土創新,支持這些經濟體,改善它們的公共服務。
美國加息何時才見底
作者:張建雄2022-06-02
美國財政收入只是4.17萬億美元,單是付息已是赤字,大概率要賴息,而不是賴債那麼簡單。但美國為何仍要挑起俄烏戰爭,令通脹失控呢?
胡伯杰:全國「碳中和」目標  大灣區各界攜手先行
作者:大灣區碳中和協會2022-06-01
大灣區碳中和協會致力於擔當先行者角色,主動投身大灣區碳中和事業,積極尋求社會各界別協作,發揮協同效應,共同抵抗氣候變化,邁向大灣區碳中和目標。
SWIFT料10年內自動解體
作者:湯文亮2022-06-01
除非歐美將俄羅斯重新納入SWIFT系統,並且宣布在任何情况下,都唔會將任何國家踢出SWIFT系統。否則,將會有很多新系統出現,SWIFT時日無多。
與其讓利予民 不如放權便民
作者:施永青2022-05-31
中國經濟出現下行壓力,國家實施讓利措施,但這導致國家的財政容易出現赤字。因此,此類讓利措施只能用於救急,並非長遠之計。
知識都要Keep Fresh
作者:車品覺2022-05-31
身體固然需要Keep Fit,知識也需要Keep Fresh,尤其是在漫長的疫情下更不能怠慢,否則待疫情過去後,你可能才驚覺追不上時代的步伐。
不要忘記私募投資一半的工藝:減法
作者:艾雲豪2022-05-30
我們每天每刻其實都在面對「X多好辦事」和「X少好辦事」之間的掙扎,只是自工業革命後我們發覺前者似乎很容易做到,而漸漸忘記了後半部分,以加法代替減法作為我們的默認選項或系統偏好。
認識電子支付的運作
作者:蘇文傑2022-05-30
根據《支付系統及儲值支付工具條例》,除非獲得豁免,否則任何人在未持有牌照的情況下營運儲值支付工具,即屬違法。市民亦可以在金管局的網站查閱儲值支付工具持牌人紀錄冊。
碳資產管理
作者:邵志堯2022-05-30
為了鼓勵減排節能,全球已出現不少靈活的自願碳排放市場。2021年,Tesla便有15億美元的利潤來自售賣碳排放量,因此碳排放量絕對是一個大家要好好認識的資產。
大陸和台灣首富們的二三事
作者:張建雄2022-05-30
2022年,台灣前50名富豪,身價1580億美元,一年身家漲了90億美元。大陸如何呢?單是首5名富豪,身價是2500億美元,是台灣50大的158%。
二手樓成交量 升升跌跌才健康
作者:湯文亮2022-05-27
無論買樓的人,或者賣樓的業主都可以再了解樓市,三思而後行,樓市才會循健康途徑發展。
灼見名家第四屆財經峰會暨ESG大獎頒獎典禮6月17日舉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27
ESG風潮席捲全球,國家致力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遠景,香港力爭2050年前達至碳中和目標,綠色經濟藍圖備受各界關注。
銀行多元化
作者:陳文鴻2022-05-26
大國博弈,金融與熱戰同樣重要。香港作為中國門戶,要守衞南大門,便要有創新和戰略思維、政策措施。
點解咁多銀主盤賣唔出?
作者:湯文亮2022-05-25
今年放售的銀主盤有150個,只有40個成交,其他仍然待售。放售的銀主盤有咁多賣唔出,理論上樓市有下調壓力,但現在出現的銀主盤其實不應該出現。
企業應擁抱ESG的黃金時代
作者:楊立明2022-05-25
儘管ESG仍處於開發初期階段,但ESG已展現出它有潛力為企業帶來數萬億元的商機。企業不應只把ESG當為報告框架,而應當將其融入到企業的商業運作中。
利息升1厘 樓價跌一成?
作者:湯文亮2022-05-24
樓價大跌的大前提是樓價曾經大升。不少評論員都有一個錯覺,香港樓價升了很多,但最近有不少成交,業主在4、5年前買的新單位竟然要蝕讓才可以賣得出。
兩極呃嬲的經濟「討論」
作者:曾國平2022-05-24
Twitter有推文顯示美國的自然利率近期急遽上升,由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接近0升至超過3厘,畫面非常震撼。這樣爆炸性的推文,在推特譁眾取寵兩極對立的世界頗受注意,但吵了一日,得出什麼結果?
開放外來人口 以應付移民潮
作者:施永青2022-05-24
這一波選擇離港的人,年紀比較輕,30多歲未夠50歲,未到退休年齡。他們是職場上最「當打」的一批,大部分都是專業人士與管理階層。他們的離去,無可避免會對香港的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
離岸戶口知多啲
作者:蘇文傑2022-05-23
近年有不少人因為移民或投資,紛紛開設離岸戶口,使其成了潮流用語及茶餘飯後的話題,開戶人士都認為此舉能更有效保障資產安全。其實何謂「離岸戶口」?是否完全沒有風險?
幹了ESG Impact 30年
作者:管仲連2022-05-23
30年前,筆者白手創立了ESG Impact企業。作為一家堅持可持續林業發展的企業,不但矢志可持續發展理念原則的實踐,更對傳統林業產生衝擊,推動林業革命。
綠色按揭和綠色建築物認證
作者:邵志堯2022-05-23
在香港的綠色按揭,大部分銀行都認定香港綠色建築議會頒發的「綠建環評」金級或鉑金評級認證的物業。通過金融手段去推動環保,銀行本身也可以提升自己的ESG評分,是一個四贏局面。
私募回報的數據陷阱
作者:艾雲豪2022-05-23
一些我們無法輕易觀察到的非倖存者(死者),即倒閉了的公司,其「死狀」是慘不忍睹的。但除了少數之外,或基於新聞價值的關係,或因為商業利益的錯綜複雜,總之在各種原因之下,非倖存者的數據很容易就被掉在一旁。
太古地產慶祝成立50周年 籌劃連串藝術文化節目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20
太古地產為慶祝成立50周年,帶來跨越當代和數碼藝術的節目,以及由具前瞻性的藝術家創作NFT作品,將會為大眾提供別具一格藝術文化體驗。
姜濤:港保險資本監管體系助控風險
作者:香港中國金融協會2022-05-19
在現有評估規則下,市場環境的變動將更加直接地反映在保險負債估值中,造成保險負債波動性大幅增加。因此,保險公司需更加關注資產負債的聯動作用,通過資負匹配達成資產負債表的相對穩定。
香港有望成為全球家族辦公室樞紐
作者:蘇文傑2022-05-18
隨着本港擁有超高資產淨值的家族數量愈來愈多,加上大灣區內的城市對財富傳承服務亦有強烈渴求,對財富管理相關服務的需求亦大大增加,繼而帶動了本地家族辦公室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