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如何保障發明的專利?
作者:張五常2023-04-01
馬克思的「價值單從勞力而來」的謬論,在中國是有着根深柢固的傳統。中國要保障發明專利權,要記着若不抹去「勞力準則」的陰影,發明的產權是會被弄得一塌糊塗的。
金融戰開打
作者:陳景祥2023-03-31
中國去美元化、搞石油人民幣,相信已下定決心,一場金融戰勢所難免。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國策下,香港的作用無可取代,甚至是獨一無二。從這個角度看,香港金融市場仍大有作為。
碳中和目標未來將發展成哪六大職業?
作者:邵志堯2023-03-31
中國承諾了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數以萬億元的產業將圍繞着相關議題,提供很多機遇,先行者肯定有優勢。未來綠色產業可以歸納成哪六大業務板塊?
經濟學怎樣看發明專利權的好壞?
作者:張五常2023-03-30
我曾經研讀過百多年來有關發明專利權的各種經濟理論。在這些理論中,支持和反對這專利權的參半,各執一詞,至今仍未有大致上可以稱得上是眾所認同的觀點。我個人認為這些論調錯漏百出。
由貝爾斯登到矽谷銀行的歷史痕跡
作者:張建雄2023-03-30
雷曼兄弟雖名留青史,第一家倒閉的卻是2008年3月17日的貝爾斯登,距離起點11個月。歷史永遠用不同的角度重演。
恒地藝術展感想 為生活增添色彩
作者:黃芳人2023-03-29
每當身邊朋友認購「恒基樓」,尤其是經本公司併購的重建地盤,我和同事們都很高興,因為這些由舊樓重建了的樓宇大大改善了市民居住環境,再加上恒地近年在樓盤注入不少藝術元素,令市民居住的環境比昔日好。
阿里巴巴重組帶動 港股升破兩萬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3-29
就在阿里巴巴(9988)創辧人馬雲回到國內不久,阿里公布新的組織和治理結構。改組消息刺激阿里ADR收市價顯著高近15%,以港元計,折合報96.6元。
以全港入息中位數計算買私樓的負擔能力不妥
作者:施永青2023-03-29
以置業的難度來看,香港未稱得上世界之冠。所以我不贊成把香港出現的種種社會問題都歸根於房屋問題。
NASA如何釐定技術的成熟程度?
作者:大灣區碳中和協會2023-03-29
綠色金融的投資者應該怎樣投資不同項目?有些會投仍在創新階段的項目,有些則會投技術成熟的項目,到底有沒有標準去釐定一套技術有多成熟?
市場永遠是對的?錯了!
作者:胡孟青2023-03-29
很多人相信,既然方向未明,欠缺清晰,緊跟市場資金流向做投資就可以。無奈地,市場不再是永遠都對的,從舊年開始,市場其實一錯再錯,跟中央銀行鬥錯。前路既然未明,倒不如袖手旁觀,靜待更大的機會。
沒有欠債就不會賴債
作者:湯文亮2023-03-29
作者指出,歐美爆發銀行危機,資金唯有紫氣東來,亞洲是唯一選擇,造成香港與新加坡直接對壘。但香港不一定大敗。
二創維尼的版權經濟學
作者:梁天卓2023-03-27
迪士尼不再延長版權,加上數碼化技術令二創不斷湧現,這似乎都在損害創作人創新的誘因,但近年的研究卻發現無論是從量還是從質看,無論是電影、音樂還是出版業的創作都沒有受到影響。
獨角獸的優先清算權
作者:艾雲豪2023-03-27
由於大量背景不同的單位投資獨角獸,那所謂的中、晚階段創投,或稱上市前的融資輪,成為眾矢之的,而當中又與金融投資者引入的優先清算權和「孫公司投資模式」最為惹火。
銀行危機會盲目走進金融危機?
要了解當前的銀行業危機,我們必須了解銀行體系的結構,以及它們在創建時的目標,以及那些一直在治理國家和國際的監管政策!
德銀CDS:信貸風潮未止
作者:陳鳳翔2023-03-27
美國發動史上最嚴厲的國際制裁,引發通脹、加息、債券價格下跌,結果美國銀行倒閉,骨牌效應去到瑞士,進一步波及德國。這次焦點是另一金融産品──CDS。借此評估,後市如何發展?
銀行風暴的真正原因
作者:雷鼎鳴2023-03-25
若說美國這些銀行像雷曼般靠有毒資產過度擴充而爆煲,並不準確,它們的崩潰,原因頗不相同,起碼表面原因是這樣。
金融界的傳奇──J. P.摩根先生
作者:古多迪2023-03-24
全球最大金融機構之一摩根大通只是跟摩根有關的眾多公司之一。基本上,J. P.摩根可以說是跨越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美國工業整合浪潮的主要推動者。他對金融制度提出了什麼一針見血的見解?
如何把握「雙碳」目標的未來趨勢
作者:大灣區碳中和協會2023-03-22
實現「雙碳」目標,任重道遠。除把握碳市場創新機制及新能源發展帶來的機遇外,更應把握碳市場及能源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40年前美國的金融危機
作者:曾國平2023-03-22
拯救矽谷銀行最值得商榷之處,是本來有上限的存款保險,好像再沒有上限,又或當銀行有一定規模,上限就不再適用。這次的因時制宜,對銀行將來的經營方式難免有影響,為下一次危機在某處埋下種子。
究竟銀行衰邊科
作者:胡孟青2023-03-22
開始懷疑歐美金融機構高管究竟懂不懂經濟,duration analysis的知識都俾返大學教授,個個勝利沖昏頭腦。其實他們應該懂,只不過是低息環境持續了太長時間,已經無人再肯相信利息會不斷攀升。
加息通脹仍在vs銀行執笠救唔番
作者:湯文亮2023-03-22
美國現時通脹率6%,聯儲局仍要經歷8次議息並加息,試問屆時有幾多美國銀行已經執笠,相信數都數唔晒。
Coco Bond可可債 命運淒涼
作者:陳鳳翔2023-03-21
瑞信被接管後,不同投資者的命運不盡相同,購買了債券最終可能化為烏有。希望知道出事後投資者獲得保障的安排,就必須了解銀行資金來源。
矽谷銀行倒閉的受害者
作者:張宗永2023-03-21
按SVB和Signature Bank的規模,一般不會被視作系統性風險,但美國政府亦明白目下市場虛怯,所以很快出手接管。SVB是事件的火藥引,倒閉原因是典型擠兌。
獨角獸的巨星經濟學
作者:艾雲豪2023-03-20
巨浪翻騰之下,原來有不少的創投老手,卻一早就不住地提醒大家,錢多其實會令初創企業,迷失初心,墜入黑洞。
美國金融海嘯大爆發的前因後果
作者:關品方2023-03-20
美國貨幣政策已經黔驢技窮,沒有其他更好的手段,堪稱已進入死胡同絕境。一個經濟體要有良性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有實體經濟創造財富,另外還要資源和財富有合理分配。
陳鳳翔:矽谷銀行被接管 會否引發骨牌效應?白宮如何收拾殘局恢復市場信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3-20
美國矽谷銀行爆煲,市場憂慮會否引發骨牌效應。香港城市大學客席教授陳鳳翔認為,事件起因是美國加息導致債券價格下跌,矽谷銀行賤賣債券帶來巨額虧損。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矽谷銀行挑起的疑問
作者:張建雄2023-03-20
2021年11月30日是不可忘記的一日,矽谷銀行股價763美元,出事前一天是263美元,一天暴跌65%,然後收市後再下跌60%,最後歸零!投資真難!矽谷銀行當然不是終結篇,問題才開始。
瑞銀斥30億瑞郎 收購瑞士信貸銀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3-20
瑞士第一大銀行瑞銀集團宣布,以30億瑞士法郎收購陷入財務危機的瑞士信貸銀行。
非法勾當及創業的歷史轉型
作者:編輯精選2023-03-18
不法生意過去30年間已劇烈改變。然而,對借屍還魂車行動、藥品解密、雪崩這3項個案的研究指出,儘管非法勾當快速演化,這類「事業」依然以生意形式運作。
說好法國故事之辛克萊效應
作者:徐家健2023-03-18
隨着中美友好關係一去不返,作為中西橋樑的香港,歐洲對我們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說好歐洲故事,將會是我未來一年的新挑戰。說好法國故事,吵了30年有多的「法國悖論」是個非常有趣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