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丁新豹教授:孫中山的香港朋友 出錢出力支持革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2-25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香港,雖然「開埠」只有數十年,近代社會已經成形,丁新豹教授指出,對於有「慕西學之心」的孫中山,難免會「窮天地之想」,進而「以西人為榜樣,以香港為模範」。
董橋:文林回想:劉紹銘
作者:編輯精選2023-02-24
劉紹銘1981年在美國寫過一篇文章分析疲憊的靈魂,談論帶着傷痕的文學。
向吃馬鈴薯的巨人致敬
作者:鄭明仁2023-02-24
2023年1月4日,劉紹銘離世,好友和學生深深懷念這位一生「以身弘毅」的學者,向他送上遙遠的祝福。
孫中山港大演講100周年 丁新豹教授:香港是國民革命搖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2-23
19世紀末的香港,在孫中山先生的眼中,無論政治制度、市政建設、衛生醫療等方面都比清廷治下的中國內地先進,耳濡目染之下,孕育了革命思想。
人工智能新紀元 呼喚人文素養
作者:何順文2023-02-22
AI科技的未來發展,不能單靠科學家和工程師,還要靠人文社科學者的參與融合。大學教育要帶動科技發展與人文關懷的結合,令兩者平衡共濟發展。
國際知名畫家齊白石的創作歷程和書畫特色
作者:李大齊2023-02-21
齊白石是一個了不起的畫家,他所有的作品都源於生活感悟,有童真和天趣,令人愛不釋手!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作者:古多迪2023-02-21
《易經》的64個卦象是64個「大局」,每個卦象裏的6個爻,可視為「小局」。從大局和全局的角度如何看「未濟」卦對香港未來的啟示?
微妙京港樂緣
作者:周光蓁2023-02-21
現屆香港藝術節,下周一在大館的古董鋼琴示範獨奏會,由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教授盛原擔綱演出。盛教授的父親盛明亮也是老中央樂團小提琴成員,同時是馬、邵老師在常州的老同學。微妙京港樂緣,延續不息。
三教授行山作詩 上月結集成書出版
作者:編輯精選2023-02-18
三位國內外知名學者張隆溪教授、張宏生教授與張健教授,在行山過程中創作不少古詩詞,上月結集成書《香江行山雅詠》,由張隆溪教授主編、中華書局出版,2月14日舉行發布會。
何須嗟嘆胡不歸!
作者:劉銳紹2023-02-18
既有曲折和波折,倒不如從中探索「折而後生」之道,從「折理」悟出哲理;香江如是,粵劇也如是,不要傷心人別具懷抱。
粵語解密:打地鋪、老友、化、不化
作者:黃氏2023-02-18
粵人會經常批評別人「唔化」。原來「不化」一詞早見於戰國時的《莊子》一書。要明白什麼叫「不化」,首先就要了解什麼叫「化」。
與京城諸名家交往
作者:周蜜蜜2023-02-18
作者家翁羅承勳,1982年被中國判間諜罪,假釋以後,許多文化界人士不時與之聚會,作者也得以和前輩們在一起,聆聽他們對話、議論,自感「增長知識,受益良多。」
三元九運曆法有什麼玄機?
作者:蔣匡文2023-02-18
中國曆法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組成六十甲子,一個循環就是以此為基礎,為一個「元」。3個元剛好60年,一次土木相會為一個「運」。
天人交感,物我成全──春聯的玄機
作者:許志榮2023-02-18
據內地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查考,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比一般認為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早了200多年。前者未知作者,後者為後蜀末代之君孟昶的作品。
鑑藏留佳話,至樂藝展尋──至樂樓主人的鑑與藏
作者:馮珍今2023-02-18
一般的書畫展覽,多聚焦於介紹作品的筆墨意趣,而「至樂樓主人的鑑與藏」展覽,比較別出心裁,展出至樂樓30套藏品,藉以「細說收藏家何耀光的收藏軼事,並分享其書畫鑑藏心得」。
結緣大師30年
作者:高希均2023-02-17
大師的影響超越了台灣;大師的光輝跨越了宗教;大師的貢獻飛越了時空。
40年前圓明園訪「慈禧太后」
作者:鄭明仁2023-02-17
1983年5月,香港一個傳媒高層代表團到北京訪問,其中一個參觀行程,是到圓明園採訪電影《火燒圓明園》拍攝工作,團員訪問了飾演慈禧太后的劉曉慶和導演李翰祥。
狂飆為我從天落
作者:郭一鳴2023-02-17
近年內地影視界佳作不斷,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敢於揭露現實生活中不公不義的醜惡現象,真實而且深刻,因此引起廣大民眾感同身受的共鳴,增強對中央反貪打黑行動的信心。
人間佛教與星雲大師
作者:廖書蘭2023-02-17
台灣南部有星雲法師,中部有淨空法師,北部有聖嚴法師,這些高僧大德都是在歷史洪流中到了寶島,他們都成長在混亂年代,在篳路藍縷的環境下,一生無私無我的奉獻,是台灣人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深切懷念劉紹銘教授
作者:饒美蛟2023-02-17
閱讀劉教授的散文和著作中的若干感懷篇,大家會發現他是一個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人。劉教授的一生是一位言行一致的學人。在我們的交往中,我發現劉教授還有一夥赤誠的赤子之心。
林青霞:吞書煮字開展人生新篇 黃心村:檔案幽微查找歷史原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2-17
香港大學文學院及比較文學系合辦的「煮字人生:林青霞、黃心村二人談」講座於2023年2月10日圓滿舉行。林青霞女士和黃心村教授在講座中,與港大同學、教職員、校友及嘉賓人士分享她們各自的事業及寫作人生。
文化事業vs.文創產業──要有靈魂的發展藍圖
作者:何順文2023-02-16
香港的文化政策還未能追上時代形勢,特區政府必須改革過去僅視文藝為經濟發展配套襯托的思維,擺脫官僚枷鎖,及單向由上至下的政策主導。
奧尼爾眼中的在港外國人
作者:張灼祥2023-02-16
Mark O’Neill(馬克·奧尼爾)多年從業記者,定居亞洲多年,2006年起開始撰寫不同書籍。最新著作Why Foreigners Like Hong Kong,探討在港外國人的本地經歷。
從明代廣東海防輿圖追尋香港的足跡
作者:蔡國光2023-02-16
從《全廣海圖》入手,追蹤明代時期香港地區的足跡,進而閱覽該志其餘輿圖及文字,可對明代軍事編制、防區部署、戰陣演練、軍事歷史、軍費開支等等有所認識,是研究明代軍事史與地方志的重要著述。
從天道循環看香港定位
作者:古多迪2023-02-15
從《易經》的《序卦傳》中可以看到,我們有需要考慮重新為這城市定位,才能繼續推動這個國際城市、文化之都發展下去。
劉師紹銘及文學與書及酒之追憶
作者:蔡元豐2023-02-15
劉師高壽安息,享年90(1934-2023)。從威斯康辛的東亞學系課堂,到黃金海岸的法國餐廳午膳,如今一一歷歷在目。念及劉師紹銘的文學貢獻與著書喝酒之二三事,草草追憶,悠悠感銘。
出藍寶色浮的元青花瓷──元青花幽藍神釆 發色濃艷令人神往
作者:李大齊2023-02-15
蒙古人作為馬背上的民族,驍勇善戰善騎射,「拐子馬」令人聞風喪膽。蒙古族人平時逐水草而居,天生豁達,豪邁爽朗的性格,這種民族性格特徵也反映到瓷器製作上。
樂緣千里能相會
作者:周光蓁2023-02-14
在海外4星期,突破式的樂聞一個接一個。林樂培、郭利民相繼離世,香港兩個樂團也有人事變動或物色總監。
鄧家宙博士:佛教社會事業在香江 體現慈悲與入世精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2-14
上世紀20年代,很多僧眾與辦教團體南下香江,在一眾熟悉香港法律和商業運作的殷商名流幫助下,大力發展佛教社會事業。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為我們娓娓道來這段歷史故事。
書法是華夏文化傳承的重器
作者:鄧兆鴻2023-02-13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書法是一種修養,以線條的起伏、潤燥、粗幼、曲直、斷續以傳遞個人的情感、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