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關係,王賡武與妻子林娉婷由一個國家搬到另一個國家。他說:「無論我們在哪裏生活和工作,從未發現有什麼地方不能成為我們想像的家。」「家就是我們所在的地方。」
本書作者是學人,也是詩人,他在取材、組織、裁斷等方面,固然顯示了學人的本質,同時在評說詩作方面,也表現詩人才有的感覺和見地。
雲歸浩渺誰知我,黃葉飄蕭自轉蓬。
這場論壇不僅是對金庸先生的致敬,也是一次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盛宴。台上的講者以精彩的演講和深入的分析,深深吸引着聽眾的目光和心思。
春歸無覓,談笑盡餘歡。
有元一代,政治可謂乏善足陳。幸有元朝也有趙孟頫,成為一朝藝術的代表。
「《周易》本來是卜筮之書,後來演變成象數涵義之書,充滿哲理。《易》言變化,能幫助占筮者及時把握變化的機遇。」何文匯教授如此道來。
最近,小說偵探庚戌子便破解了「田伯光」名字的啞謎,從而知道構成田伯光的原型是誰和誰,亦由此推斷出聯謎「冰比冰水冰」的謎底。
實際上,粵語保存中古音系之特徵,其完備是令人驚嘆的。因此,以粵語誦讀唐宋詩詞,不僅更能叶韻,也更合乎平仄格律。可以說,粵語在保存與推廣傳統文化方面,具有很大貢獻與潛能。
2023年年底王錚電郵一份新書目錄給我,說2024年又要出新書了,書名叫做《小說倪匡》,邀請我寫一篇序。讀完又再浮現倪老2012年的11字真言:「王錚先生者,衛斯理專家也!」
返鄉期間,筆者無意中發現所住居所與中學舊址相去不遠,難掩興奮,即刻按圖索驥尋訪學校蹤跡,紅磚白柱的三層高教學樓舊址在晨光微熹下映入眼簾,為《巨流河》書裏書外的故鄉重逢,寫下新鮮熱辣的現實註腳。
難逢易散東西遠,思念如雲卷。
《詩經》是儒學核心,故其第一篇必定是開宗明義,至為重要!孔子選了〈關雎〉,自有其原因!
八大山人和石濤都影響深遠,對清代、民國以至當代的畫壇都有一定程度的貢獻!
我很相信,研究學術,入手是很重要的。適當的入手,對將來的前進一定有大的幫助。學詞也不例外,學草窗可通往夢窗,再從夢窗便可通往我們學詞的終極目標清真了──「以還清真之渾化」!
北宋經學家邢昺之《論語義疏》承襲皇侃之疏,南宋理學家朱熹同之,影響深遠,束脩為十脡乾肉之說幾成定詁,至清,劉寶楠父子編輯之《論語正義》也奉邢朱之說為正義。《論語》中,束脩的意思是否就是用作學費?
方圓明(William)在金庸雕塑展致開幕詞,說出在他青少年時期,一如眾多中學生,迷上金庸小說。那時候的中學生,看的該是明河社的版本。
魯迅的國學根基深厚,除著力唐詩外,還讀《詩經》、《楚辭》、陶潛等詩。祖父算很開通,鼓勵孫輩看小說,魯迅愛讀《西遊記》、《聊齋誌異》、《儒林外史》等。
我們可以說寫作以真實為信仰,如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說的「真實是文學的責任」樣,在作家與寫作的信仰和責任中,真實是經驗的魂靈,而真實性則是真實之魂靈。
今天,董先生說起查先生仍然滿懷敬意。他說:「我至今還忘不了在金庸身邊做事十多年的經歷,奇人奇思,世間罕見,我受用不盡。他畢竟是中國當代文化史上的奇葩,空前絕後。」
山高水遠人去空,倚窗回望故園東。
筆者盼望日後襄陽市民和金庸讀者諸君,在緬懷郭靖與黃蓉那種「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俠義精神之時,也要銘記梁林那一代先賢,因為他們為保護祖宗文化,而付出了血淚與汗水。
香港的景物變化很大,北角的春秧街、佐敦的柯士甸道,將來會如何變化,我們不知道,但至少,在文章中,可以窺見現在的面貌,為今日的香港留下清楚而寫實的文字記錄。這些呈現在我面前的文字畫面,富有真實感。
關於孫先生倫敦蒙難事件,有不同說法,我認為《劍橋中國晚清史》有其參考價值。辛亥革命精神是愛國護土的精神,永遠是我們心中的一尊豐碑。回到母校與教授和同學分享撰寫論文、整理出書的苦與樂,感到十分快慰。
偕友去建陽,建溪水茫茫。窯探千年火,詩寫十四行。
香港現代主義者劉以鬯和南洋時期的劉以鬯也並非截然不同的身份並列。恰恰相反,前者恰恰是立足於後者之上,既有繼承,又有突破和超越,雖然前者的創新性和實驗性遠遠比不上劉以鬯回到香港時的巔峰水平。
未名擁今懷古,燕園邀月眠雲,英雄一夢滾紅塵,撫劍山河指,吞吐雲漢心。
《論語》和詩格律是腹有詩書問答比賽兩大主題,何文匯教授表示,前者代表修身之道,後者則代表為學之道。通過比賽學生可以學習到孔門四科其中兩大範疇,獲益良多。
「饒宗頤的故事」學生比賽今年載譽歸來,現正接受報名。為配合是次比賽,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將於指定周末日子首次開放公眾參觀,公眾可欣賞饒宗頤教授所捐贈之繪畫、書法,及其他與饒教授相關之文玩。
蕭峰是金庸筆下最偉大的英雄人物。對於人性本善、人格潛在的偉大,不無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