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史」與未來
作者:鄭永年2018-02-28
中國文明延續數千年背後有諸多原因,但「史」的延續無疑是最重要的。如果「史」不能延續下去, 文明又如何能夠延續下去?更不用說是文明的復興了。
馬棚大火一百周年
作者:陳天權2018-02-27
1918年2月25日,跑馬地馬場發生大火,造成670人死亡。1922年興建公墓,名為「馬棚先友墳場」。這是本港唯一為悼念這場慘劇而建的紀念物,今天已被樹叢圍繞,消失於人們的視線中。
了解文革全景不能靠「揭秘」書籍
作者:丁學良2018-02-23
要了解文革運動,高層領導人和重要受害者的傳記和回憶錄是最關鍵的資料,可惜內容可靠、描述客觀的並不常見。
雷煒坡創造《明周》神話
作者:鄭明仁2018-02-22
聽長輩說,坡叔寫的圖片說明是報行一絕,平平凡凡一張照片,到了坡叔手裏大筆一揮,別有一番風味。
國共在香港報紙的內戰
作者:鄭明仁2018-02-22
1948年7月共產黨掌控《星島》編輯部後,《星島》政治態度愈來愈左傾,引起國民黨震怒,但卻改變不了事實,唯有不斷向港英政府投訴。
馮以浤:中小學生應該學些什麼歷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2-21
馮以浤先生認為現在到了21世紀,應該放眼世界。他覺得香港中小學生既要有世界歷史的知識,也要有中國歷史的知識。
司徒華的書房
作者:鄭明仁2018-02-20
司徒華說過:「一天不閱讀,就跟沒有刷牙、洗澡一樣,渾身不舒服。」相信很多愛書人都有同感。
過去狗年 有何大事?
作者:彭家發2018-02-15
寧為太平犬,莫作亂世民,戊戌狗年,祝願天下太平!
抗變與盼變的馬來西亞華人社會
作者:編輯精選2018-02-14
馬來西亞自1957年獨立迄今,雖保留了英殖民者遺下的西敏寺民主政制運作,卻普遍不被視作民主政體,而是一種介乎專制和民主之間的「半民主」狀態。
張愛玲遺在英皇道的密碼
作者:鄭明仁2018-02-13
很多張迷都想知道:究竟張愛玲當時住在英皇道哪裏?
劉關張結義筲箕灣
作者:陳天權2018-02-13
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成為佳話。到現今香港,有人認為筲箕灣的山坡上既然有關帝廟和張飛廟,不如再建劉備廟,好讓劉關張相聚一起。
從中國歷史到香港通志
作者:何漢權2018-02-07
當香港市民,特別是在學青少年,如果對香港歷史的根源、香港與內地的歷史因緣,對本國的歷史了無認知的話,根本說不上身份認同,甚且會積聚成社會不穩定的離心力量,不可等閒視之。
新時代智力構建的力量
作者:張信剛2018-02-07
中國目前在全球人才比拼中還落後一大段;今後,不管別人是放緩還是加速,我們都必須下定決心,除弊興利,「惟精惟一」,加強自己的智力構建。
香港報紙 「信箱」大放異采
作者:鄭明仁2018-02-06
以前的小報性知識信箱,很多來信都是報館中人向壁虛構,當然也會有所謂「心急人」寫信到報館,請教一些生理和心理問題。
「禁區中的禁區」中英街
作者:陳天權2018-02-06
沙頭角的中英街,聽過這裏的人很多,去過這裏的人很極少。因為港深兩地政府在中英街一帶實行邊境管理,自此這小街便與外界隔絕。現在一窺這條街的神秘面貌。
現代大國的智力構建
作者:張信剛2018-02-05
受地理位置和「美國特殊論」影響,美國人在地理和心理上也相對孤立,願意了解美洲以外情況的並不多。朝鮮戰爭後,美國的精英意識到問題,一些家族基金會發揮作用,支持大學設立「區域研究」的專業,孕育不少人才。
從生活了解真實歷史
作者:張堅庭2018-02-04
閱讀李志綏醫生的回憶錄,也讓你好好預備回答子女將來在通識課的問題:爸爸你如何評價毛澤東?
笑看香江七十年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1-31
小小年紀的錢其濂和她的家人,他鄉當作故鄉,紥根香江,重新出發。不怨天尤人,但對人文情懷和傳統道德有所執着,反映了前輩們面對生活轉折從容應對的態度。
香港報壇的「二十八史」
作者:鄭明仁2018-01-30
這28位前輩都是認識的,大多數是報壇叱咤一時的風雲人物。
見證社區變遷的深水埗警署
作者:陳天權2018-01-30
位於欽州街的深水埗警署歷史悠久,1925年落成運作至今,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但現今仍服務社區,打擊罪惡。
沙頭角墟的過去與現在
作者:陳天權2018-01-23
1951年,港府以防止偷渡和走私為由,把毗鄰深圳的大片土地列為禁區,自此沙頭角與外界分隔,由繁榮變得冷清。沙頭角的民初樓宇未有發展,得以留存至今。
香港最神秘女作家
作者:鄭明仁2018-01-23
《新夜報》當天標題:「本報特務記者千方百計進入寓所,翻箱倒篋搜獲資料,十三妹身世已大白……」,並且獨家刊登了十三妹的芳容。
玄奘法師:出中國記
作者:林超英2018-01-18
玄奘感到多年來在各地所聞異說不一,於是決心前往印度求法。玄奘離開現代中國的國境,都花了兩年時間。
大埔墟和太和市的變遷
作者:陳天權2018-01-16
港鐵東鐵線途徑大埔區,大埔區有兩個車站──大埔墟站和太和站。大家知不知道大埔墟和太和的由來嗎?
梁羽生的牢騷和話語
作者:楊興安2018-01-13
梁羽生受上司羅孚之託,化名寫寫兩大名家作品的異同,原意是掀起話題,使武俠小說更受關注。
明治維新和凱末爾革命:成敗利鈍看今朝
作者:駱惠南2018-01-09
一個民族或者說一個國家,現代轉向的徹底成功首先是現代意識成為其成員的共同意識,就是以現代意識代替傳統意識。
見證馬鞍山礦村變遷的教堂
作者:陳天權2018-01-09
馬鞍山上的宗教建築見證了礦工在這偏遠角落的艱苦生活,同時亦反映教會為大量湧港難民提供救濟的一頁歷史。當年礦工甚少與外界接觸,山上的教堂和學校便成為了他們的主要活動場所。
周光蓁:回看香港大時代,樂人如何成大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1-03
費明儀女士曾敦囑:「早期歷史零碎,不斷有前輩離世,要把握時間拯救這段歷史。」周光蓁教授身負重任,邀請十位跨越兩代、分別代表不同音樂文化的香港音樂人,通過他們的經歷,說出往日那些史冊不能盡錄的時光。
銅鑼灣的造幣廠和糖廠
作者:陳天權2018-01-02
今天的糖街雖然不太長,但其方圓一帶曾先後出現鑄幣廠、糖廠和冰廠等地標建築。
蘇雪林說戰國域外知識
作者:楊興安2017-12-23
蘇雪林認為上古文化如希臘、印度、希伯來、天方,都不是閉門造車創做出來的,其來有自,應予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