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香港故宮博物館揭幕 林鄭月娥:文物價值在於提升文化自信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23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周三(6月22日)舉行開幕典禮,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認為,故宮文物的價值不限於藝術成分,而是可供深入了解中華文明5000多年發展的歷史價值和可提升文化自信、民族自豪的感情價值。
法住機構40周年  盧傑雄博士:以義安命人生有價值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22
現代生活富裕,物質豐盛,但人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並沒有隨之提高。盧傑雄博士建議現代人把精力和智力投入在建立有價值的生命計劃之中,例如服務社會,才能獲得價值為本的忘我之樂,生命才感受到意義。
天籟敦煌樂團、香港故宮合辦音樂會暨文化講座 慶祝回歸25周年暨香港故宮開幕
作者:編輯精選2022-06-21
《敦煌與故宮對話:飛越文化二千年》敦煌特色音樂會暨文化講座周二(6月21日)在西九戲曲中心舉行。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成為故宮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本港學者黃天著作《琉球沖繩交替考》獲納入《中華學術文庫》
作者:編輯精選2022-06-21
黃天的著作《琉球沖繩交替考》以「釣魚島之爭還看琉球」作提起,論證琉球王國並未擁有釣魚島,獲納入《中華學術文庫》向全球發行。
吳志華:歷史文化音樂會意義深 故宮館吸引青年參與文化創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18
吳志華指香港作為具優勢的城市,絕對有潛力做文化創新,但這依賴城市的歷史自覺、文化自信、其團隊對學習方法理論的掌握,以及與前線文化工作者的多方合作。
虛無主義下的扣帽式民族主義──反思本地歷史教育現象
作者:施林海2022-06-17
民族主義與我們的身份認同密切相關,很值得每一位中國人深入思考。如果弄不清楚,後果嚴重,或者成為無根浮萍,隨波飄蕩,或者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漩渦,失去了自我,捨本而逐末,卻毫不自知,傲睨萬物,還自鳴得意。
李焯芬:往事越千年 敦煌是文明十字路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16
李焯芬教授指出,從歷史的角度看,敦煌是「文明的十字路口」,西方的文化藝術,皆通過敦煌傳入中國。敦煌亦是突厥和眾多中亞遊牧民族往來之處,而希臘、羅馬文化亦是通過敦煌傳入中國。
天籟敦煌樂團辦音樂會暨文化講座 慶故宮館開幕及香港25周年回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15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將於2022年6月21日、在西九龍文化區戲曲中心大劇院舉辦《敦煌與故宮對話:飛越文化二千年》音樂會暨文化講座,活動乃專誠作為賀禮,慶祝香港回歸和香港故宮博物館開幕。
香港故宮夥拍中銀香港 向基層送贈3萬張門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15
中國香港於文化教育、大型展覽、門票資助及開幕活動等方面大力贊助香港故宮,因而獲成為香港故宮的戰略合作夥伴。在中銀香港的支持下,香港故宮將推出一系列藝術文化活動,在本地以至世界各地弘揚中華文化。
《北山十寶》──匠心傳承50年
作者:編輯精選2022-06-13
「北山十寶」的文化價值是難以估量的。自金石學大盛於宋代,金石拓本與刻帖成為士大夫及江南文化的重要部分。直至清中期這風尚才南下至廣東,不少作品來自嶺南先賢們,有助了解廣東與香港的文化淵源。
從有關國共內戰的電視劇看和平
作者:陳奕偉2022-06-13
在烏克蘭戰事風起雲湧的今天,從兩岸有關國共內戰的電視劇立體地了解一下真正的戰爭,或許對於沒有真正接觸過戰爭的我們,有更深刻的「體會」。
是文字,也是文化──讀《中日字詞趣談》有感
作者:編輯精選2022-06-10
透過作者的解說,讀者既能領略這些字背後的故事,也能領會日本人創造國字的原委及脈絡,對日本的文化有更深的體會。深入淺出,以小見大,值得一讀。
迫不及待想遊西九故宮
作者:郭一鳴2022-06-10
香港故宮文物藏品較少,一張普通門票50元,全價票120元,直逼羅浮宮門票價錢,但只是比普通門票多看兩個館,是否值得多花70元,要等開幕之後進去看看才能下結論,我都有點迫不及待了。
細路祥見過「花影恨」
作者:鄭明仁2022-06-10
細路祥是袁步雲筆下著名漫畫《細路祥》的主角,袁步雲因而聲名鵲起,文化圈的前輩都叫他做細路祥,平輩叫他做袁步雲,晚輩叫他做步雲叔。他多才多藝,講故事也講到活色生香,題材之廣,閱歷之深,在圈中數一數二。
回望·懷念·追憶:太平戲院紀事
作者:編輯精選2022-06-04
我相信把太平戲院的文獻與文物存放在博物館,以及我父親的日記得以整理出版,是讓後人了解過去香港人的生活情況及種種的最佳方法,亦是這批文獻與文物最好的歸宿。
浪漫之城──珠海
作者:邱國光2022-06-02
珠海在80年代改革開放之前只是一個邊陲小鎮,人口不足6000人,但是近代卻名人輩出。除了留學教育的先驅,更出產不少大買辦商人。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獲贈首批館藏 林鄭月娥:奠定國際級博物館地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01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獲夢蝶軒主人盧茵茵與朱偉基慷慨捐贈946件中國古代金銀器珍藏,周二(5月31日)於禮賓府舉行捐贈儀式。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這對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深遠意義。
古道行:走逛西貢半島天主教小堂
作者:蔡國光2022-06-01
古道行上的各個小堂,昔年傳教士與村民對外主要依靠船艇往來大埔墟或西貢墟。也因此,各個小堂較多分布於近海灣的鄉村位置。以下分述古道行各個小堂的當年今日。
我與蔣經國超越主從關係的情誼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27
筆者有幸在那時代裏,能有奇緣長期追隨歷史中心人物左右,為創造歷史使命的巨人略盡一些綿薄。而在總統辭世35年後,筆者賤軀粗健,尚能記得一些回憶、作成實錄,讓我不慚卑微,而引以為榮。
簡又文──太平天國史權威
作者:鄭明仁2022-05-27
簡又文是世界公認的太平天國史料專家,他著作等身,除了太平天國史之外,對廣東文物也很有研究。他下半生以香港為家,閉門治學。
醫學與科學這樣說
作者:何漢權2022-05-27
「光是打科興無法到日本,那怎麼辦?」朋友閒聊說。「這樣由政客操控不公不義的國家,還值得去嗎?」筆者即時打插。
鄧立光:《易》卦喻示香港疫情未完結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25
占筮之事,僅供參考。鄧博士也指出,凡事並非一成不變,如果所占是個人之事,比較容易趨吉避凶,而疫情是「眾人之事」,卦象顯示疫情會延續下去,若要改變結果,儘管難度較大,但疫情如何發展,仍要看港人如何自處。
鄧立光:入《周易》之門 基本功不可或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24
教育大學國學中心主任鄧立光博士最近應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之邀,主講「《周易》的智慧與現代生活」,順便占一卦,看第5波疫情能否在5月底結束?
向書法教育大師致敬
作者:周光蓁2022-05-24
王齊樂上月辭世,享壽100歲。他一生致力教育,戰後從羅富國師範學院畢業,一直在教育前線。從教育督學到官校校長,1979年更退而不休,投身成人教育,感謝樂翁一生奉獻,晚輩深深鞠躬致敬。
學者的孤獨和光輝──記「不剃聖僧」林藜光先生
作者:施林海2022-05-23
學問是精神的食糧,它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一個人在學問上如果有濃厚的興趣,精深的造詣,他會發見萬事萬物各有一個妙理在內,他會發見自己的心涵蘊萬象,澄明通達,時時有寄託,時時在生展。(朱光潛語)
王鼎鈞先生的心路歷程──對歷史的誠實和對上帝的坦誠
作者:施林海2022-05-21
我寫回憶錄時,努力避免以情感、意見代替事實。我仍然需要文學的修辭技巧,但心態上更接近史家。我不能把文學作品弄成個人的紀念冊……我已撤除一切障蔽,也不樹立新的障蔽,不受前人欺,也不欺後人。(王鼎鈞語)
張學明教授: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
作者:編輯精選2022-05-21
這個世界的歷史,究竟是「英雄造時勢」?抑或是「時勢造英雄」呢?大家可以把這個問題作為看《人物西洋小史》之前的第一個思考。
中國油畫先驅──李鐵夫率直的筆鋒
作者:益行2022-05-20
他由東方文化的母體孕育,獲西方藝術的滋養,在互補中壯大!他是一位有靈氣、懂意趣、富情感的真人!可憾時空錯位,個性執着,釀成落差。難道性格決定命運?莫非人生暗藏玄機?
中國文化中的墓誌銘──兼論中西方傳記寫作
作者:施林海2022-05-20
基於文化因素,中國人的傳記偏於隱惡揚善,容易過於溢美和不實,成爲自我宣傳和辯解的工具。而西方的傳記,在基督教義的影響下,比我們坦誠得多,也願意面對自身的缺點。透過對中西傳記的理解,有助了解自我。
接近天堂的地方──巴黎掃墓隨想
作者:施林海2022-05-20
2015年的8月,我們一家來到了夏天裏的巴黎。我們住的樓層較高,打開窗戶,可以遠眺蒙馬特廣場。我瞥見右邊建築群中似乎有個綠意盎然的公園,高聳的梧桐樹在陽光下搖曳閃動,蕩漾出耀眼光芒,引起了我的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