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t譚諾文說來到開Pickabowl餐廳,已是他的第三次創業了。談到創業的苦與樂:「一件事,從構思到實踐,有一天,夢想成真,構想變成事實,那過程儘管辛苦,但有了眼見得到的成果,我會感到滿足的。」
電影《白老虎》(The White Tiger),雖然主線是講在印度的貧窮中平凡人向上爬的一些光怪陸離的經歷,但在一些細微之處,卻也帶出印度和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的不同之處。
競爭逐鹿,不一定是你死我活,有氣度和胸襟的追趕計較,有時是莫逆之交的源頭,也是提升社會競技和均衡的質量要素?
坦夏格透過主動參與危機下儼如火鳳凰重生的試煉而贏得尊重,用行動證明自己不是個坐在大班椅上侃侃而談的謀士,而是隨時能上陣指揮的悍將,並強調團隊的使命,那怕是天皇老子也得其號令。
沒有父蔭,只有草根的出身;沒有亮麗學歷,只有不斷的進修。要努力上進,只能靠過人的實力,在職場江湖脱穎而出。從他們的身上,我學到最少3種職場的關鍵能力。
中國的宏觀環境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中,因此企業戰略家必須採取非線性、多維和跳躍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
不少跨國公司已經認識到了有效利用中國市場機遇及應對競爭挑戰的方法。當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認知不斷演變之餘,他們考慮的因素亦在不斷調整,思考探索着更基本的要素。
華懋集團副首席財務總裁曾殿科(資深會計師)認為,現今的企業與大廈樓宇均應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他分享他如何引領集團實行變革,並如何透過其在各不同範疇所得的經驗讓他具有遠見及所需技能,從而持續創造價值。
無論在香港或外國,社會從來不缺發財立品的社會賢達,對年輕人不放棄的善長人翁亦大有人在,不過夠膽以破格的方式幫助年輕人的並不常見。
看到過去200多年的變遷,我們會問:到底是什麼使人的生存能力、財富創造力發生了如此大的跳躍,實現了此前幾千年所沒能完成的事?又為什麼即使到今天還是有的國家富,有的國家窮?財富到底是怎麼回事?
長大,不取決於你活在世上的時間,而取決於你活在世上的心態。
鄭海泉博士因曾任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首位華人主席,在社會廣受傳頌。而作為校友和大學管治組織的主席,鄭博士跟中大淵源深厚,並作出巨大貢獻,他的遠見卓識,奠下中大往後數十年的基礎。
不時適度調節行政人員的職責,通過職位輪調及專案項目,以至調派海外任職的挑戰,讓工作成為老師,可以增強管理廣度的磨練,並運用工作教練的輔助,堵塞當局者迷的思考盲點。
中原慈善基金連續第二年贊助腹有詩書活動,中原地產亞太區主席兼行政總裁黃偉雄表示,欲培養孩子從小對中文及中華文化的興趣,參加腹有詩書比賽就非常有意義。一起聽聽他的分享。
全球化1.0已經走到盡頭,在下一階段,我預測中國將同時成為供應端與需求端,同時以西方為主要需求端的舊全球化格局將在某種程度上繼續存在。我認為,中國將會開拓一個更新、更進步和更具有韌性的局面。
專資會第三屆「專資青年追夢計劃」(YEAP) 「十年後的我:突破自我 開創未來」活動圓滿結束,演示優勝組別及表現突出獎名單出爐。
我建議,所有的公務員都應該輪調至Call Centre學習及工作,尤其是升職前更應至Call Centre工作至少兩星期,實際與民眾接觸,這個方法比官員偶一為之且勞師動眾的落街視察更能體察民心。
鄭海泉當年獲擢升為滙豐首位華人大班,九七回歸和中國崛起固然是兩大主因,更關乎個人命運、性格、才能、際遇和機緣。歷史的必然和個別的偶然,交織寫下香港傳奇的又一章。
滙豐銀行首位華人大班、前亞太區主席鄭海泉周日(8月28日)晚離世,享年74歲。行政長官李家超對他的逝世表示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庫務主管黃偉添(會計師)認為,企業財資主管的職責現已遠超管理現金和風險的範疇。他分享如何加入基礎建設的領域,並闡釋為何抱持終身學習的態度是成功的關鍵。
諮詢顧問是一份以價值觀為本的專業,從業者們必須明確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並貫徹篤行。
大學生要麼想當大企業的高管,四處出差搞併購,要麼是以推動小眾議題為職業,甚至是終生使命,沒有太多人會想站出來做公務員或國民領袖。
上司之所以在位,一定有其強項,不存在絕對無能的老闆。
鄭柏禮致力推動「盲扭精神」。他希望創造出一個世界健力士紀錄,證明困難是想像出來的,只要有合適的工具,正確的方法,不怕嘗試,不輕言放棄,就會成功。
我發現,很多人不願意授權,其實是因為自私,他們深怕教會其他人之後,自己會被取而代之。
恒生銀行致力成為銀行業界推動ESG的先驅,將可持續發展元素納入恒生策略、營運、產品以及服務中,由內到外推動ESG。同時,恒生投資於社區,希望與大眾一起應對氣候變化。
偉易達集團首席財務總監唐嘉紅接受本社專訪表示,公司正推行第二個可持續發展5年計劃,着重研發採用環保物料製造高品質產品,而粵港澳大灣區積極發展創新科技及綠色生態,正好配合公司的ESG發展策略。
新世代專才很着重僱主的可持續理念。太古集團公共事務董事唐偉邦認為,通過公開透明的可持續策略吸引人才只是第一步,當人才就位,公司就要製造機會,讓他們親身參與可持續發展項目。
中電控股首席執行官藍凌志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氣候變化問題非常嚴峻,減碳工作刻不容緩。中電肩負企業責任,致力轉型使用潔淨能源發電,通過持續投放資源及加強區域合作,爭取於2050年底實現淨零溫室氣體排放。
港鐵公司是灼見名家ESG企業典範大獎的得主之一,其公司主席歐陽伯權接受本社專訪,闡述港鐵公司制定新的企業策略「變·造未來」,積極貫徹ESG原則,以實現減碳目標,促進社會共融,以及個人和社區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