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11:56:3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潘漢唐

美國紐約大學企管碩士(MBA),主修國際經濟及金融,曾於多家跨國企業任職。 經商之餘,涵泳古今,悠遊中西,酷愛世界文明,國際政經,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研究及演繹,屢受各界邀請主講相關課題。 亞太台商聯合總會總會長、有漢企業集團董事長、台北市政府顧問(馬英九市長任內)、海峽兩岸交流基金會財經法律顧問(江丙坤董事長任內)、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博物館專家顧問、世界華商組織聯盟顧問主席、香港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 顧問、香港政策研究所創辦董事等。 著作:《盛世之前 - 潘漢唐對話馬英九》、《台灣與文明對話》(香港版)、《台灣 與世界對話》、《台灣與未來對話》、《世紀之初》、《兩岸經貿與全球化》。

江宜樺的儒家政治之道
作者:潘漢唐2015-05-22
觀察江宜樺的學思及從政歷程,我認為他充分掌握了傳統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與進退分際。學術與政治之間的權衡取捨,是古今中外學院知識份子永恒的課題。
鄧麗君20年之後
作者:潘漢唐2015-05-09
鄧麗君走了20年,但她依然是兩岸文化交流中永恒不變的美麗身影。
李敖的驚世絕藝
作者:潘漢唐2015-04-19
李敖是一個才氣縱橫充滿傳奇的文化人、政治人、社會人;但有時又令你感覺他神似舞台劇裏的大明星,在演出千百場百老匯 show 後已型塑成標準的舞步和對白;不知怎的,李敖常讓我想到成都老鄉吳又陵先生。
李光耀──溫和的強者
作者:潘漢唐2015-04-12
李光耀在香港有四次成功的公開演講……1970年他在獲頒港大榮譽博士時提出新港「雙城記」,因為兩者具有共同優勢──西方文明影響,又有傳統社會價值觀。另外是2000年在中文大學獲頒榮譽博士時致辭,場外示威聲浪不斷。當時他對香港未來做了很多預測,幸或不幸,現在都成了事實。
當朱立倫遇到梁振英
作者:潘漢唐2015-03-23
我們身處在一個政治化得離譜的時代,每個人都被人貼標籤,也習慣貼他人標籤。左右紅橙黃藍綠:似乎除了顏色,其他是非黑白都是次要。
朱立倫的挑戰
作者:潘漢唐2015-03-08
2015年1月,中國國民黨產生了遷台以來最年輕的黨主席……就任黨主席的當日,有傳媒帶有挑釁的語氣問他「有人說你是最弱的黨主席,你如何看待」,他的回答讓人激賞「主席最弱,但黨要最強」,同時也反映了他「內造化」和「內閣制」的戰略思想,來因應台灣政治未來的挑戰。
香港今夜很敦煌
作者:潘漢唐2015-02-28
是華夏文明前世今生的時空交錯?是西方科技讓萬里天涯情意相連?還是東方之珠的地氣與遙遠的敦煌神祇接通了天綫?香港近年來突然變得非常的敦煌,身處其間也自然的融入了這樣的氛圍。歲末回首,發覺我們在這一年裏居然完成了虛擬又真實的敦煌之旅,創造出有如交響樂的四個篇章。或者,可以稱之為敦煌交響詩吧。
王道使者——劉兆玄
作者:潘漢唐2015-01-30
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都趨於成熟。月前,我們再次邀請劉兆玄會長回到首場王道的「聖地」——香港,並以「王道文化與永續發展」——「王道劍出,與誰爭鋒」為題。只見他以亦莊亦諧和允文允武的方式演講及對話,再配以引人入勝的普羅語言,使王道的論述更上層樓。這次他提出以「內力外王」代替傳統的「內聖外王」更令人深思。劉兆玄發揚中華文化的志業,除了聚焦於「王道」之外,在漢字方面的推崇和發揚亦不遺餘力。因為「發揚正統的漢字即是王道」……
從一戰百年談起
作者:潘漢唐2014-12-25
在歷史長河裏很多特別事件是環環相扣、習習相關的。特殊歷史事件如珠串相連,確實會影響時代的進程,也影響我們的命運。一戰百年後的今天,我們究竟身處後冷戰時期(Post-Cold War Era),後二戰時期(Post-WWII Era)或後一戰時期(Post-WWI Era)?或許都對。但事實上,我們正挺立在過去歷史長河以及未來時代巨流的中間,成了最具影響力的弄潮兒。
高希均印象
作者:潘漢唐2014-12-02
高希均教授發起創辦《天下》雜誌,後又與王力行女士創辦天下文化,贏得了台灣企業界及社會普遍的祝福。1986年他又與王力行、張作錦創辦《遠見雜誌》。1998年自威斯康辛大學退休後,更致力於文化事業群的永續發展。接連創辦了《30雜誌》、《哈佛商業評論》、《未來少年》、《未來出版》,2014年更創辦了《未來兒童》。很多人冠之以出版業巨擘之名,實當之無愧。或稱之為成功的人文企業家,亦洵非過譽。
張大春與錢文忠的美妙碰撞
作者:潘漢唐2014-10-12
安排張大春和錢文忠這兩位年輕的大師同台演出真是個天大的「冒險」。文忠訂的講題為「談玄奘」,大春則是「史傳、筆記、書場——我們所承繼的敘事傳統」。似乎不太相關,但兩位講者在會中卻峰迴路轉,另闢蹊徑,流暢地開展出新的內容,反而成為一次美妙的碰撞。
蕭萬長:尋找台灣優勢 創造兩岸機遇
作者:潘漢唐2014-09-11
蕭萬長希望未來台灣企業的競爭指標,不再只有規模、營收、毛利率等量化數據,而是能在企業文化、道德、倫理等面向,建立獨樹一幟的競爭力。企業倫理或企業社會責任應不是企業的額外負擔,而是台灣企業得以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可貴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