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近期不斷發生虐兒案,教育似乎出現問題。教育改革下,學校只留意公開試成績,忽視學生的品德。學生只會競爭,變得自我中心。

18年伊始,最叫香港人心痛的是接二連三的幼兒遭虐待致死的慘事,無辜的幼兒在無力反抗、無處申訴的情況下,只能默默承受直至咽下最後一口氣。虎毒不吃兒,真難想像當父母的如何能忍心下手,堂堂一個成年人,竟能對一個全無還手之力的自己骨肉狠毒如此,教我們懷疑人性是否本惡。

作為教育工作者,有時不禁喟然長嘆,教育原來是要「樹人」,但回顧香港回歸前後的教育政策,都與「樹人」背道而馳。中國的教學範本從來都是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都是以「樹人」為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教的都是學為君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做到孝、悌、信、愛,才去學習理論研究。殖民地時期,老一輩的教師都能以身教而言教,現時的小學女老師可以當眾粗言穢語而理直氣壯,大學的學者可以背後支持學生,阻撓保安人員的支援,以致學生辱罵老師的事擾攘了大半天,到校方處理違規者時,該大學校長在其他大學的「民主牆」上被大字謾罵,大學的部份學生竟遊行抗議,施壓要求校方的撤回行政命令,而校方竟然屈服,在未徹查事件前便放棄了教導學生的機會。

教育改革 教學失衡

香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了翻天覆地的教育改革,衝擊了整個香港社會,政府對教育資源的投入,引來商、政界的干擾,他們認為教育界要對投入的資源作出可見的即時效益,教育需要為社會的需要服務。於是乎,學校要追趕卓越,政府要保證教育素質,設訂標準,要求問責。教師學位化、專科專教、科技改革、目標為本、語文政策、語文基準、校本管理、學校自評、校外評核、學制改革、校本評核……一波又一波的讓前線的教育工作者疲於奔命。多項的措施還是在沒有經過詳細的計劃,也沒有精確的研究基礎下,便由中央頒布施行。原來教改的目的是為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拆牆鬆綁」,到頭來更增加了教師的工作壓力。小學全日制的安排原來是增加在校時間以減少學生回家的課業,但融合教育帶來的學習差異,使課堂教學失衡,以延伸課業補充課堂教學的效能,學生課後便有不少的「take home fun」。為處理學生的「特殊學習需要」,不同的課後延展課程、學習小組是眾多學校的支援策略。小學為了升中、中學為了入大學,求學還是要求分數,於是乎,不打分的待人接物、尊師重道、孝親睦鄰、知禮守信,便付諸闕如,教師不會身教,家長不會要求,學生不會學習。

社會是在不斷急速發展的,日新月異,要能適應這種爆炸性的發展,個人必須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要在這一個充分競爭的環境中成長,家長要孩子贏在起跑線,孩子的「其他學習經驗」便不能少,學校課程以外,孩子還要百般武藝,能游能跳、會演會唱,能供給的,孩子別無選擇地要不停學習,少了天真爛熳,多了抱怨投訴;不能供給的便只有憤憤不平,埋怨社會的不公平。這樣成長的孩子,除了不住的競爭心態外,還有的便是輸不起或輸的必是我的二維思想,再學習了從佔中衝突釋出的不良意識,年青人的思想行為更趨自我中心,他們的所作所為便循着自我需要而發展,漠視了他人,若他們連自己也照顧不了,更遑論老吾老、幼吾幼。

孩子的來臨,是父母的愛情結晶,但若父母以自我為中心,缺少了應有的倫理、道德思維,漠視了他人(他們的孩子)的需要,受苦的當然是孩子。我們知道的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尚有不少的孩子仍處於困境中,祈望成年人要理解自己的責任。孩子是你們在愛中孕育出來的,就讓他們在愛中成長吧!拜託!拜託!

鄧兆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