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初,鄧小平第二次南巡。他在1月19日至23日到深圳特區視察,由時任深圳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吳松營負責全程記錄。事隔26年,吳松營日前在我主持的電視訪談節目上,憶述當年發表鄧小平深圳談話的「驚心動魄」過程。
「六四」之後,國家領導層中有「左」的思想和勢力抬頭,藉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反對改革開放,甚至重提「以階級鬥爭為綱」。吳松營回憶說,鄧小平1990年在北京兩次找中央的主要領導人談話,提出要堅持改革開放,但都沒有效果;他在1991年春節到上海發表談話,仍遭到「左」的勢力抵制;於是他決定到深圳。
鄧小平在深圳的談話,其中一個要點就是反「左」。他說,「綜觀(共產黨)的歷史,突出的,都是『左』。」「『左』帶有革命的色彩,好像愈『左』愈革命。『左』的東西在我們黨的歷史上可怕呀!一個好的東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開放說成是引進和發展資本主義,認為和平演變的主要危險是來自經濟領域,這些就是『左』」。
1992年3月26日,吳松營冒着受批評處分的風險,把鄧小平在深圳的長篇報道在《深圳特區報》發表。報道發表前夕,吳松營告訴家人,可能要回老家種田了。結果,報道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成為推動國家繼續改革開放的進軍號。
事實上,改革開放是得到全國上下廣泛支持的;那麼為什麼會有來自中央高層的阻力呢?中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為什麼「階級鬥爭為綱」的理論還有市場?鄧小平說的「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今天是否依然適用?「左」的危險今天是否依然存在,可能有好的東西「一下子被他搞掉」?
我拿最後這個問題向吳松營請教。這位資深宣傳幹部答得很穩當:「中國共產黨8,000多萬黨員,中國13億多人口,各種思想都有,但目前仍是以習總書記的思想為主導。」
習近平說:「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幹興邦,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也包含了防「左」的意識吧?
新時代中國的主要矛盾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認為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發展的命運跟中國共產黨對什麼是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分不開。
中共「八大」(1956年)通過的黨章提出:「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可是,1957年10月,在「反右」政治運動中,毛澤東否定了「八大」的方針,提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其後他再進一步指出:「在整個社會主義社會,始終存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存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路線的鬥爭。」
於是,「以階級鬥爭為綱」便成為中共的指導思想、發動文化大革命的理論依據。從「九大」(1969年)開始,「社會主義社會始終存在着階級鬥爭」的理論寫進了黨章;「十大」(1973年)和「十一大」(1977年)更聲明,文化大革命「今後還要進行多次」。
直至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共才終於摒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思想,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十二大」(1982年)的黨章確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階級鬥爭,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因此要以經濟建設為工作重點,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
「十九大」對主要矛盾又有新的論述:在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於這轉變,習近平解釋說,進入新時代,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有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我想,人民要求的「美好生活」,也應該包括自由和人權;人民在這些方面的需要未得到滿足,也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現。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