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樓價高企、地產霸權、垃圾圍城,種種問題令香港市民擔憂。黃友嘉博士現為香港工商專業聯會的主席,多年來本着「以香港整體利益為依歸」的宗旨,深入研究香港經濟、社會及政治發展的議題及政策,當中包括最低工資,以及醫療、政制的改革。
工商專聯亦是當年最早研究最低工資的組織,但面對租金上升,商界、市民都多番發聲要求凍結最低工資水平。最低工資對市民來說,究竟是福是禍?
最低工資 是福是禍?
「市民針對最低工資不足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最低工資對基層勞工的幫助。最低工資能夠拉高基層就業人口的收入,改善他們的生活,是一件好事。」保障工人薪金、消除在職貧窮,可說是最低工資的功勞。當然,世上無完美,最低工資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收窄貧富差距,同時亦會引致通脹。事實上,最低工資的實施不會影響大公司的收入,相反,成本的上升只會令物價上揚。到最後受影響的,不是商界大老闆,而是中下階層的市民。「最低工資還沒實施的時候,23元就可以買到一個飯盒;但當最低工資實施以後,價格則會加到26元,甚至30元。對基層市民來說,這個增幅很大。反觀,一個有錢人,到香格里拉酒店吃自助餐,價錢由本來的400多元,加到430元。對他們來說,根本沒有分別。對有錢人來講,最低工資可說是無關痛癢,最受影響的,一定是小商戶和⼀般的市民。對於市民的怨氣,以及凍結最低工資的訴求,我不覺得奇怪。但我相信凡事要以大局為重,保障基層市民的生活,提高他們的收入。」
雖然市民把導致租金上漲的罪名,推到最低工資身上,但其實土地供應不足,才是導致租金高昂的成因。黃博士表示:「香港面對的問題都離不開土地。不論是政治、民生、還是經濟發展,都跟房屋、土地規劃息息相關。」
土地,是生產的重要要素,但在缺人缺地的香港,這要素往往成為了未來香港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香港土地限制太多 發展太少
「香港的土地規劃有太多的限制,太少的發展,這是極之傾斜和不合理的。」根據數據顯示,香港已開發的土地不足百分之二十五。然而,人口密度跟香港相若的新加坡,已發展的土地比香港多一倍以上。「這代表,人家做的每一件事、實施的每一項政策,都有雙倍的土地去發展。」黃博士更以美國城市的人口密度作分析:「美國眾多城市當中,紐約的人口密度最高,作為紐約心臟的曼哈頓,人口密度更在五個區份中排行榜首。數字上,香港跟曼哈頓的人口密度差不多,但事實上,香港比曼哈頓還要密!為什麼?因為曼哈頓區沒有貨櫃碼頭,沒有機場,沒有發電站這些配套。」的確,香港不只有世界最大的航空貨運站,還有世界第二大的港口。如果把這些配套擠進香港260平方公里的可用地,可用的土地可以說是寥寥可數。
市區重建 治標不治本
市區重建可以解決土地不足的問題嗎?建高樓增加地積比率,善用現有的空間,少建平房,多建屋苑,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市區重建看似根治問題的靈丹妙藥,實則問題重重。「長者可算是當中最大的受害者。雖然政府給予七年時間作寬限,好讓長者另覓居所,但他們根本沒有能力找尋新的住所。再者,要老人家到陌生的地方居住,平常去的餐廳沒了,住附近朋友們都沒了,以前居住的地方,變得面目全非,叫他們怎樣生活呢?須知道,破壞了一個社區以後,就不能回頭。」黃博士再以美國為例:「美國很少提及社區重建,因為政府會在近郊開發土地,將市區人口遷往近郊,令市中心的人口密度降低,從而增加土地供應。美國寧願開發農地,也不願在市中⼼重建,背後一定有自己的原因。」
重建會影響現有住戶,開發土地卻會破壞大自然,幾乎每次開發土地的時候,都看到環保人士的蹤影。 「每一個決定都有利弊。保育、環保固然重要,但我更相信所有政策都應以人為本。說環保的時候,千萬不要把人排除在外,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為野生動物設想、保育地球資源的同時,也要顧及一些人的居住環境。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是新加坡的一半,是珠三角城市的一半,少得可憐。」隨着貧富差距愈來愈大,通脹問題愈來愈嚴重,樓價攀升,基層市民的居住環境不堪設想。「諷刺的是,香港作為發達城市,卻有市民住板間房。一場火,就可以把他們活活燒死,這很不人道,是大問題。」
解決土地不足的不二法門
要徹底解決問題,黃友嘉堅信要開發新的供應。開發土地是否如環保人士所說,百害而無一利呢?「由60年代初到90年代,香港建了9個新市鎮。到目前為止,共有340萬人居住,佔香港人口一半。如果當時不發展新市鎮,不遷不拆,選擇重建的話,就不會有現在的沙田、馬鞍山。但香港自90年代初的發展以後,接近20年沒有發展、開發土地,新界東北的發展都計劃了10多年。」 有人認為開發土地、興建私人樓宇,就是給大地產商利益輸送。「作為一個經濟學家,如果要發展土地,又不要利益輸送的話,政府應該弄新的供應。因為不少已有土地,都已經被發展商收購,所以只有新供應,地產商才沾不了手。如果政府建一個人工島,800平方公頃,加了那麼多的供應,地產商還能有霸權嗎?」
黃友嘉亦相信香港很多的經濟問題,很大程度上都是民生的問題。「香港的問題不是收入太低,而是樓價太貴。如果一個家庭,月入三、四萬,表面上很不錯,但他們沒有條件入住公屋,沒有條件購買居屋。與此同時,一個月入三、四萬的家庭,是沒有希望可以買到私人樓宇。他們哪有出路?難道把他們的入息提升到五、六、七萬嗎?那是不現實的!但如果政府可以解決到市民的住屋問題,很多的生活問題都能解決到!」
個人介紹
黃友嘉出生於香港。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學文學士學位,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碩士及經濟學博士。現任聯僑遠東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於製造業、國際貿易、企業融資和政策研究方面都具備豐富經驗,曾於 1987至 1991 年期間擔任美國費城聯邦儲備銀行經濟師,目前為數間上市及非上市公司的董事。
在公共服務範疇建樹良多,在多個工商及專業團體擔任要職。曾任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現任香港工商專業聯會主席、香港董事學會副主席和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亦服務於多個政府和非政府諮詢及顧問組織。
現為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主席、破產欠薪保障基金委員會主席、經濟發展委員會籌備小組成員、外匯基金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貿易發展局理事等。亦曾任中央政策組的非全職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