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內客家族群的組織以「會館」見稱,例如,四川省成都的「廣東會館」便是清代將廣東與福建沿海實行海禁,將居住近海的客家村民迫遷集體移居到成都,村民面對新環境,沒有安全感,便自行組織會館,為族人排難解紛,互相幫助,用集體有組織的力量克服環境新問題。這個例子發生在國內。除廣東客之外,其他來自江西與福建的客族也都在成都各自成立他們的會館。
河南鄭州河洛為客家發源地
除應客地自助的需要外,會館的功能還有與家鄉原居地的親戚保持聯系,在成都以作客的心態,希望有一天回去和家族團聚,兩地維持血脈關係的基本做法是在外的家人會將新生男丁名字出生時辰報回家鄉,親人接報後會將添丁依輩份安排在家族祠堂,堂內祖先歷代都會依輩份順序排列下來。在這同時,新丁也會寫入族譜內,與列祖列宗同登錄在族譜內。由此可見,客家族群自南宋開始五次大遷移的過程中(參閱羅香林著作),雖有居未定所的現象,但現代二十代人以降,多認同贛南閩西與粵東為他們的南遷祖居地,河南鄭州、河洛等地則為其祖先發源地。
西方國家把客家人帶到世界各地
清代中國門戶首先被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打開後,英國成功將香港九龍新界割據和租借下來,並將這裏大批客家族群當地成勞工送去其海外殖民地,近的到馬來半島,北婆羅洲,緬甸,遠的到澳洲、北美洲甚至非洲。其他西方國家荷蘭、法國與美國也都效法到中國來征召勞工,客家族群從粵東、閩西被英國帶走的最多,也因此開創了客家族群再度大遷移,其中馬來亞與印尼為數最多。以廣東的豐順、大埔和福建的永定為例,三縣的客家移民到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香港新界西貢的客家移民到沙巴。他們都族聚而居,很快便在當地建立了自己的社區。
以作者家族經歷為例,首由我伯父移居柔佛士乃後,接著將自己兩位弟弟與一位堂弟和他的媽媽接過來就地謀生,之後豐順豐良鎮布新鄉的親屬聞風也都跟著伯父定居在士乃,彼此互相照應,毗鄰自建茅屋,沒成親的便回到自己故鄉豐順去找對象,轉眼二,三十年便在士乃郊外自辟鄉村,把海外布新村奠下了基礎。士乃小鎮周邊聚居了揭陽河婆客、惠州客也是循同樣的方式建設了河婆村、泗隆園的惠州村,村成俗定,把祖居地的風土人情,過年過節的慶祝習慣,一一照搬過來。
其他遠近聚居的同鄉,聞風前來探訪,其中有德高望重的人便出來倡組會館。豐順會館便被有心人催生出來,館址設在新加坡順理成章,因為當時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同屬英國殖民地,新加坡又是新客必經之地,在此設館可提供臨急接應之作,包括提供短暫會館寄宿,代為聯絡親人,借出盤纏,甚至介紹工作等等。
會館串聯豐順人走向全球化
以豐順會館為例,其提供服務地域包括附近的蘇門答臘、廖內群島、馬來半島的柔佛邊加蘭、士乃、古來、昔加末、森美蘭芙蓉以及遠達吉隆坡、怡保、檳城。至於泰國的豐順移民屬更早期,人數也最多,會館規模也最大、財力最雄厚,也最積極聯系東南亞各地的豐順會館,就在各地會館負責串聯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與泰國四地的豐順會館通聯下,東盟各國豐順會館也參與了聯系活動。過去三十年來舉行過不下十次的世界豐順同鄉懇親大會。通過懇親大會,海內外的豐順同鄉裏外串聯,做了不少義舉,其中包括興辦教育,修復或增建廟宇,修橋造路、回鄉投資發展、工業建設等等。原本屬廣東省偏僻的豐順縣,有了這頻密的海內外交往後,已打破了地域的局限,讓豐順縣與豐順客家人走上了全球化。
其他閩粵贛的各縣市客家族人也與豐順的案例雷同,先由個分別族人定居海外後,在外有親人接應,再一一相繼而來,同族社區定下來後,全球會館組織應運而興,通過會館組織,各縣海外同鄉也跟著串聯全球,搞同鄉懇親大會,一應熱心公益事業,尤其是辦學興建家鄉發展事業接踵而來,成為客家族人發展關係網絡的普遍模式。最具規模的有惠州會館、大埔會館、梅州會館、揭陽會館、龍川會館、永定會館、興寧會館、鶴山會館等等,都大小不同跨越世界各地。
大姓客家人組織姓氏會館
除了以地域結社外,也有用姓氏組織會館,如鄭氏、劉氏、楊氏、黃氏、陳氏、彭氏、李氏、何氏、張氏等等。凡大姓的客家人都會有他們的會館組織。有的姓氏還會用其始祖所在地命名。如劉氏的彭城,鄭氏的滎陽,黃氏的江夏。但這種姓氏與祖地命名的會館,其活躍程度與規模比不上地域性結社的規模與內聚力,主要因為地域結社源於中國人的傳統,仍擺脫不了「安土重遷」的習慣。家鄉的土地蘊藏了太多的共同記憶,有祖墳、祠堂、戶籍、親人等等,人事可有無限變遷。但士地一旦轉化成家鄉家人家事的共同記憶庫時,其同宗同族的認親的程度卻非其他結社的「基因」能與比擬的了。
此外還有以客家族人的名堂去命名的會館,例如馬來西亞的客屬總會、臺灣的世界客家會館,東盟十國的「客家總會」,包括加拿大與美國的「客屬總會」。「香港崇正總會」,泰國的「客屬總會」等等。這類的會館在中國內地也許比不上與地域性組織那麽有具體的歸屬感,在中國的活動名堂也比不上地域姓組織來得有名堂,有具體聯系的對象,方便號召族人參與。但這類泛客家人的會館卻也有其一定的功能。最明顯的作用是其「化零為整」的代表性,這是其他地域性、姓氏與祖籍的會館比不上的。
系列文章:
原刊於《大馬華人周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