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命 不認輸

香港命運不管如何轉變,最重要的,是香港人能保持不認輸的「底氣」。

迎新,就要送舊。香港人在2017年的心情愉快得多,剛過去的聖誕和新年消費表現理想,港大民調去年11月更錄得政府民望創9年來新高的結果!過去一年,本地經濟沒有太大變化,樓價仍然居高不下,社會問題也看不出有大改善。唯一最明顯的不同,是政府換了新班子,政治對抗的火藥味大減,也許就是市民心情暢順的原因。

香港政治氣候的鐘擺,會隨着在政府換屆之初新班子上場,新人事新作風,總會有一段蜜月期,市民亦有所期待,總覺得新的會比舊的好。而且,吸收了上屆的教訓,新一屆政府總會予市民一種新形象、新作風。林鄭月娥政府也不例外,她的施政手法拉近了和一般港人的距離,民意支持遂得以逐步上升。一些原來極有爭議、容易擦出火花的議題,也由於沒有太強烈的民意反彈,令泛民陣營無法動員群眾反對。很難想像,立法會議事規則修訂和一地兩檢等議題,過去隨時會爆發大型群眾運動,如今卻波瀾不興、平靜得很。

認命不等於做「應聲蟲」

香港人很現實,知道「大局已定」之後,會默然接受、調整心態,逐步適應新形勢、新局面。說到底,很多人都明白,香港的命運不是香港人可以完全控制。認命,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生存方式。然而,認命並不等於做順民、做應聲蟲;如果政府做得太過分,或自我矮化超過了港人的容忍限度,香港人仍會起而發聲抵抗。對香港人來說,雖然認命,但我們從不認輸;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候,很多人仍然會選擇挺身而出。

1980年代初,香港大部分人雖然充滿焦慮,但仍然接受回歸祖國的現實。與此同時,港人的爭取目標轉向希望保留日後的生活方式,保持兩制差異,落實高度自治。2003年50萬人上街之後,北京大幅調整對港政策,全面介入、主動出擊,推出多項助港措施(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很多人知道香港政局從此不一樣,於是一班學者和意見領袖發起維護「香港核心價值」的行動,期望在變局中港人能守住一系列核心價值,也守住香港的底線。

到了2014年國務院發表《一國兩制白皮書》,宣示了中央要落實全面管治權的新時代治港理念,香港的年輕一代就以自決、獨立作回應。他們的訴求得不到大多數港人的支持,然而不認輸、不因命運無法扭轉就沉默接受現實的精神,卻是跟過去港人的抗爭傳統一脈相承的。

中央要牢牢把握香港的全面管治權,意味着香港未來發展的主導權將在北京手中。從政改(行政長官普選)以至經濟發展(大灣區、一帶一路),中央都會代勞,為特區政府設定了明確的方向、目標甚至具體規劃。香港的未來命運,就是融入「全國一盤棋」的大布局之中,跟隨着國家發展的方向走,成為內地的其中一個城市。回歸初期曾有不少討論,認為香港定位應是中國的「紐約」或「倫敦」;現在答案很清楚,香港是大灣區9+2的其中一員。

全面融入國家的發展規劃,香港和內地就會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香港有責任協助實現國家定下的目標,即中共十九大訂下的兩個階段(從2020年至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香港從未做過的角色,相信也是絕大部分港人從來沒有想過要承擔的責任。現實告訴我們,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後,香港面臨的新命運,一切已經安排就緒。

關乎香港命運的大問題

新時代香港應如何自處?香港在一個新局面下可以做什麼?應做什麼?這些都是關乎香港命運的大問題。

第一個轉變,是政府的角色。香港過去一直奉行的是「大市場,小政府」,政府的角色只是提供最基本的公用設施、監管架構和社會保障,其餘皆由私人企業主導,政府不會插手。融入全國發展規劃之後,很多跨境的項目和發展計劃都涉及政府行為。高鐵一地兩檢就是其中一例,必須要跟大陸各個部門合作,私人市場基本上沒有角色。即將通車的港珠澳大橋、正待列入規劃的河套區發展,未來在大灣區建醫院、學校等,都需要政府帶頭主導。可以預見,未來特區政府協助產業發展、成立政府投資基金公司(如新加坡淡馬錫)等措施將陸續出台。

第二個轉變,是香港和內地城市的競爭。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地方政府的政績工程都依靠發展經濟,省市之間經常會出現競爭。就如全國金融中心,就曾經出現上海、天津、北京、深圳都在爭,都想搶先一步。開放競爭,對香港人來說是習以為常;然而融入全國發展規劃與其他內地城市競爭,香港卻沒有多少經驗。這中間涉及與中央領導及各部委的關係、對中央政府游說的能力,以及與內地的人脈關係等。未來的大灣區規劃,香港跟內地城市的關係如何布局、香港到底有什麼獨特優勢,都是考驗政府的課題。

倘成灣區普通城市 距離「玩完」日子不遠

第三個轉變,是香港應該盡量保持獨特性,還是逐步爭取更多「國民待遇」、逐漸成為內地一員?《基本法》內不少條文如不用服兵役、不向中央繳稅、獨立關稅區等,都旨在維持香港和內地的「差異」;但有關大灣區發展的不少建議,卻希望香港在稅務、港人讀書、就業、福利等項目上能得到「國民待遇」。按權利與義務要對稱的原則,香港是否會因享受國民待遇而要承擔更多責任,逐步向內地城市過渡,令香港失去國際都會的特色?

香港命運不管如何轉變,最重要的,是香港人能保持不認輸的「底氣」。

即使融入內地發展,香港仍然要保留自己最大的特色、堅守最珍貴的核心價值,因為香港如果成為大灣區內一個普通城市,香港距離「玩完」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