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有一條短短的糖街,許多人都知道其得名來自該處的糖廠。但在糖廠出現之前,那裏曾有一座鑄造港元貨幣的鑄幣廠,可是營辦了兩年便結束。最近我參觀香港海事博物館的「白銀時代──中國外銷銀器之來歷與貿易」展覽,其中一個展區介紹香港外銷銀器和香港貨幣起源,讓觀眾重溫這段較少人提及的歷史。
香港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開埠後闢為自由港,因此迅即成為國際貿易中心。外國商人以鴉片換取中國的白銀,經香港轉運出口,後來亦令香港成為外銷銀器的生產基地。內地的銀匠紛紛南下香港工作,中環荷李活道和士丹頓街一帶曾出現不少銀器製作工場。原在廣州經營銀器店的商人亦來港開業,其中在皇后大道10號設立的「宏興行」最具規模,產量甚多。香港銀器以雕工精細見稱,外銷業務遠至歐美,宏興行曾獲美國知名的珠寶公司Tiffany要求製作銀器。
香港早年貨幣
展覽中最令我感興趣的部分,是有關香港的銀元及鑄幣歷史。滿清年代,中國採用複本位貨幣制度,紅銅、青銅及鐵鑄錢幣用於日常的小額交易;銀錠用於大額商業交易、繳稅及儲蓄。對外貿易則用西班牙和墨西哥的銀元。
英國佔據香港後,1842年3月宣布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其他國家的銀元、印度盧比和中國的銅錢均可在香港流通,奠定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角色。貨幣穩定後,商貿日益發展,外資銀行相繼來港開業。1845年,英資的東藩滙理銀行(Oriental Bank)率先在中環德忌笠街開設分行,翌年發行港圓紙幣,成為香港第一間發鈔銀行。
初期殖民地政府曾試圖在港推行英鎊(採用金本位幣制)作為官方貨幣,但不普及,而且貨幣供應短缺,民間商貿往來仍以銀元為貨幣。政府發覺沒有可能以英鎊收稅和出納後,唯有向現實低頭,1862年宣布銀元是香港唯一的法定貨幣(與中國同樣採用銀本位幣制),翌年在英國皇家造幣廠鑄造了首批刻有「香港」字樣的硬幣,包括1文銅幣(面值為10分之1仙)、1仙銅幣和1毫銀幣運來香港,1864年在市面流通。
短命的造幣廠
1864年2月26日香港立法局通過《設立造幣廠條例》,決定斥資4萬英鎊在東角(今銅鑼灣)興建造幣廠。同年,10多間大洋行在港發起成立一間外資銀行,1865年註冊營業,名為「香港上海滙理銀行」,即今天的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是第一間以香港為基地的銀行。
香港造幣廠(Hong Kong Mint)於1866年5月7日開業,鑄造面額5仙、1毫、2毫、半元(5毫)及1元等銀幣,正面鑄有維多利亞女皇肖像。該廠在開業告示中稱:「如有舊銀元、銀錠、銀屑,均可代受代熔代鑄新幣。」
1866年世界出現金融風暴,商民對香港銀幣的需求減少,香港造幣廠的產量亦漸漸下降。結果維持了僅兩年,便於1868年4月25日結束,期間鑄造了6,404,589枚銀幣,包括2,108,054枚1元,財務虧捐達34萬元。
該廠關閉原因之一,是商民對新鑄銀幣的接受程度和需求未如理想,拒絕用手中的墨西哥鷹元和銀錠換取。加上銀元持續貶值,為造幣廠帶來嚴重虧蝕。其後政府以6.5萬元將鑄幣廠賣給渣甸洋行,機器則以6萬元售予日本政府用於大阪鑄幣廠,合共得款12.5萬元。
造幣廠倒閉後,再沒有新鑄的香港貨幣,直至1872年才恢復在英國鑄造硬幣運港。同年特許滙豐銀行擴大發鈔權,首次發行1元紙幣。之後港府曾接受美國和日本發行的貿易銀元,1895年英國政府又授權印度鑄造另一種銀幣,專用於對華貿易。這種銀幣後來逐漸取代墨西哥鷹洋,稱為「香港銀元」。
其時白銀兌黃金的價值經常波動,以致香港貨幣兌英鎊等其他金本位貨幣的匯價亦時有變動,有時波幅甚大,1890年代初曾發生過金融危機。1935年11月,美國及其他地方銀價飆升,導致大量白銀外流,物價暴跌,國民政府於是棄用銀本位幣制,轉而以英鎊和美元為發行紙幣的儲備。香港隨即跟隨,11月9日宣布港元為本地貨幣單位,並與英鎊掛鈎,匯率為1港元兌1先令3便士,即16港元兌1英鎊。香港自1862年起實行銀本位幣制,到1935年正式結束。
糖廠與糖街
渣甸洋行購入香港造幣廠廠址後,1878年租予一間中外合資公司開設煉糖廠,名為「中華糖局」(China Sugar Refinery),是香港第一間大型糖廠,其範圍在今天百德新街、告士打道和記利佐治街之間。
產糖所用的原料為甘蔗,由爪哇、菲律賓、馬六甲海峽殖民地及中國大陸輸入;糖廠毗鄰海邊,方便運送原料,製成品亦經海路出口至中國、印度等地。廠內裝置大型機械、鍋和管道,用以煑糖、清除雜質和過濾。從糖漿精煉出來的結晶體雪白幼細,稱為白糖。較次級的是黑糖,再次級是糖漿,用來釀酒。
其時中華糖局所用的燃料為動物炭,燃燒時散發難聞的氣味,經屋頂一支高高的煙囪排出,造成環境污染。生產的糖原本運往印度銷售,但印度人不喜歡製糖過程中使用動物炭,因此銷路主要靠中國市場。到了1920年代,世界各地有許多地方產糖,令糖價大跌,加上1927年中國爆發内戰,令中華糖局的經營雪上加霜,最後於1928年宣布清盤,由渣甸洋行接管。
1924年,牛奶公司在糖廠毗鄰(百德新街、記利佐治街和糖街之間)興建冰廠。1972年置地吞併牛奶公司後,冰廠隨之停止運作,原址重建成恒隆中心和溫莎公爵大廈(後改稱皇室堡)。今天的糖街雖然不太長,但其方圓一帶曾先後出現鑄幣廠、糖廠和冰廠等地標建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