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上月提到於11月中旬代表香港參加了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聯合舉辧,為期兩星期的「2017年京港校長交流及協作計劃」。上月文章提到交流期間參觀了兩所中學與兩所小學的所見所聞。這計劃有別於過往的交流計劃,除了參觀及研習課外,還包含了「一對一」跟崗交流和課題研究,以提升京港兩地校長的研究及綜合素養,更藉此搭建兩地校長合作平台。
跟崗工作的分享
在京期間,筆者跟北京市內的中學結上夥伴。在跟崗工作時,有幸能參與當地教育區的領導視像會議。會議透過視像進行,由區教育部門領導向各學校中層以上人員作會議,每所學校也有上十多位人員參加。會議讓我親身感受到北京教育部門工作的嚴謹性和細緻的跟進度,也讓我見識到教育事務與社區事務息息相關的聯系。中層人員參與會議不單有利訊息的下達及跟進,也是促進中層教師領導能力提升的機會。在會議過後,筆者參加了學校一個關於京劇的周會課,京劇老倌的講解及示範固然精彩,但最令筆者深刻印象是北京學生的「活」。以往內地學生的表現總給予人一種死板的感覺,但在周會內他們熱衷發問及回答主持的問題,那份自信及自主是我意料不到的;當主持邀請同學到台上跟老倌學習及示範時,同學那份主動且好學習的精神更值得讚賞。此外,北京市在英語科的考評將進行改革,加入口語及聆聽部分,故北京市內學校在課規劃上也因此引入不少元素,例如︰利用外國軟件及系統進行口語的訓練,引入外藉老師教授STEM課程等。與此同時,也大力推動中國文化,學校在每周的一兩個下午刻意不編課堂,透過下午的校本選修課,推展不同選修,例如︰烘焙、中國書法、中國剪紙、STEM、創客課程、體育、雕花等課程,積極推動以德素人的教育。看來北京市在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上都努力地躍進,香港的年青人若要保持大都會城市的優勢,也不能掉以輕心,要加快進步的步伐。
跟崗工作的第二天,筆者能與學校的副校長進行深度會談,並就着研究的課題作探討及交流。在談討研究課題時,讓筆者認識到兩地學校在教師專業發展上的推展情況。最爲筆者所羡慕的是學校重視區本及校本教研活動,學校為老師在時間表上預留空堂課節,讓老師們都能參與。北京不少學校已實行小班教學,班內學生人數也是維持在30人,而老師課堂節數約只有15節,所以老師們都能投放大量時間在課堂設計及研究上,相信這都是不少香港老師夢寐以求的教學生態。筆者在這次協作計劃中研究的課題是「京港兩地校本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的個案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比較兩地在專業發展活動及需要性。短短數日能收集的數據不多,數據分析的工作仍在進行中。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