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光明真摯 · 詩中光華睿智

——敬悼桂冠詩人余光中先生

余氏寫下千多首詩歌,他把生命全情投入於詩藝之中: 詩歌創作是余氏的最愛,是他的終極關懷,更是他人生意義之所繫、 生命價值之體現。

余光中先生(1928—2017),享年90歲。 我們這位當代文壇大師一生從事文學工作近70年,他在詩歌、 散文、評論、翻譯、編輯上,皆俱有傑出非凡的成就,故有「 璀璨的五彩筆」美譽。余氏「以紫色筆寫詩,金色筆寫散文, 黑色筆評論,藍色筆翻譯,紅色筆編輯」, 他確是一位全能型的大詩人、智者、學者。

余光中先生的詩作,如《白玉苦瓜》、《如果遠方有戰爭》、《當我死時》、《鄉愁》、《鄉愁四韻》、《等你,在雨中》、《滿月下》等均廣受傳誦。散文集《日不落家》、《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作品《我的四個假想敵》、《聽聽那冷雨》;評論集《藍墨水的下游》、《舉杯向天笑》、《 掌上雨》、《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龔自珍與雪萊》; 翻譯《梵谷傳》則最為經典、最為人熟知。 余氏的作品為全球華人留下了豐碩而偉大的精神財富, 影響恆久深遠。

余光中一生全情投入詩藝

1982年余光中先生接受《蕉風》月刊的訪問:「 您人生最大的抱負是甚麼?」余氏說:「立言」。當中, 余氏揮灑得最用心、最懷厚望的是:以紫色筆來寫詩。 余氏寫下千多首詩歌,他把生命全情投入於詩藝之中: 詩歌創作是余氏的最愛,是他的終極關懷,更是他人生意義之所繫、 生命價值之體現。余氏寫詩、評詩、譯詩、教詩、編詩, 他為當代詩壇貢獻了一生的心力,他「余光中」的名字、他「 詩壇祭酒」的美譽亦已一一「刻在世紀的額上」。

吟誦余詩是最佳緬懷方式

余詩富「廣度、深度、超越性」:(一)余詩博大寬廣, 觸鬚伸向全世界;(二)余詩深邃巧妙,才膽識力兼善文;(三) 余詩超越己身,超越時代睿意新。

(一)余詩博大寬廣,觸鬚伸向全世界

余詩題材廣闊浩大,反映了人生不同的範圍:人、物、景、事、地。

余詩中「人的世界」,從現實到幻想,從具體到抽象,從古至今, 從中國到外國,從聖哲名流到販夫走卒,從自己、父母、情人/妻子 、兒孫、朋友到疏離者各式人等。 余詩展現了對人豐盈繁富的情感和思考:珍重、感激、戀愛、歡愉、 奮發;惜別、悼亡、懷古、感傷、嘲諷。對古今的詩人、藝術家、 運動家,余氏欣賞緬懷;對殘弱不幸,死於非命者,余氏哀痛憐憫; 對虛偽奸詐者,余氏諷刺嘲謔。

余氏詠物詩中「物的世界」,品種繁多,包羅萬象, 主要分四大類別:飛禽畜獸昆蟲、花卉草苗果木、器物用具、 藝術詩歌。余氏能窮盡物的性質情貌,為物造像, 每每可表現詩人對物的理性思考,對美感的追求和生活趣味, 以及借物抒情與言志,寄托詩人的抱負與心志。

余氏筆下「景的世界」,可分為:時序節令、天象自然、山光水色、 中西古蹟和處所建築五大類別。詩人描寫四季四時節令,仰天日月星虹、觀風雨雲霧雪,察青山綠水湖潮岸, 訪古今中外歷史名勝,到病室、空宅、廢墟、公園、小屋、 古寺遊歷。詩人為景造像,並寄予深情。

余詩以「事」為題的分類有三:日常之事、寓理於事、寓情於事。 日常之事包括記遊覽、記運動遊戲、記停電、失眠、患病、戰亂、 苦熱和飲茶等;於事中寄寓道理之詩,見藴含人生、宇宙、時間、 禪修之理;於事中寄寓情感之詩, 有對不幸的人和物流露憐憫愛惜之情。

余詩「地」這類的題材可分為「中、台、港」三地。 中國大陸是詩人的第一個故鄉,他在大陸度過童年和少年,他以「 母親」比喻中國,而以中國為題的詩,分為鄉愁和政治社會兩大項。 台灣是詩人的第二個故鄉,是他壯年和老年時現實生活中的家, 他以「妻子」比喻台灣,而以台灣為題的詩,分為台灣鄉愁、 台灣文化現象和社會問題三大項。 香港是詩人在1974年至1985年工作的地方,他以「老朋友」 比喻香港,而以香港為題的詩,分為香港政治社會和香港情懷兩項。

(二)余詩深邃巧妙,才膽識力兼善文

余氏有才而心思溢出,有膽而筆墨流轉,有識而取捨得宜, 有力而自成一家。

余氏的著名詩作《白玉苦瓜》、《如果遠方有戰爭》、《當我死時》、《鄉愁》、《鄉愁四韻》、《等你,在雨中》、《滿月下》等皆有一個共通之處:對語言文字有高強的駕馭力, 即在這些詩中可見出其語言之美:具象美、密度美、 彈性美和音樂美。

余氏的《戲李白》、《尋李白》、《夢李白》三詩中之一戲、一尋、 一夢,立意與節奏俱不同,極富深意。另一組詩《六把雨傘》分別寫出詩人六種與傘的經驗與認知,有《遺忘傘》、《音樂傘》、 《記憶傘》、《親情傘》、《友情傘》和《傘盟》,非常巧妙。

《透視》記照X光片的經歷,由有形的心臟想到無形的快樂、苦惱、 愛恨和靈魂這些問題。《連環》說明世間萬事萬物彼此總有關連。《貝殼砂》用了對比的技巧,海給人珊瑚和貝殼等珍品,相反, 人和海交換的卻是垃圾。《第幾類接觸?》記詩人一次與昆蟲接觸的經歷後,思考短暫、永恆、 物和人分別在宇宙的定位、人和物的關係等問題。

《母難日之三》中詩人想撥一個電話至久別的母親, 但可惜不知是甚麼號碼,當中除了呈現深刻的母子情外, 更帶出生死問題。《老戰士》、《進出》、《兩個日本學童》、《中秋月》、《心血來潮》、《有一隻死鳥》和《有一個孕婦》等詩歌,皆是余氏有感時代變遷和戰亂而寫下的詩作, 詩中可見詩人愛國、愛家、愛民、愛和平的心跡。

余詩既富時代氣息,又有深厚的語言藝術之美。 余詩所用的修辭技巧,令人目不暇給,舉凡雙聲、疊?、倒裝、 頂真、對比、反諷、比喻、象徵、擬人、擬物、擬聲、雙關語、 對偶句等,豐富多變,蔚為壯觀。

(三)余詩超越己身,超越時代睿意新

余氏在不同的詩中擔當着不同的角色:人、中國人、台灣人、 香港人、詩人、教授、現代知識份子、兒子、情人、丈夫、父親、 祖父、山水愛好者、藝術鑑賞者、閱讀者、少年人、青年人、 中年人、老年人,以至成為浪子、勇士、仁者、隱者、悲者、懼者. …..可見,余氏那多彩瑰麗的藝術人格是何等圓融豐盛, 再加上他富足深厚的中西學養和超卓的反省力, 更讓他能不斷向自我挑戰,認真批判和檢視人生。 余氏也是一個通才型的學者詩人,能細於觀察、敏於感應, 時有體會,每有啟發時,便會把心中的詩情詩意,寫成詩歌, 並篤志以睿意巧思來超越前人、時人和自己,甚至帶領詩壇革新。

小結:敬悼桂冠詩人的最好方式是細讀他的詩

最後,筆者謹以本文作為「余詩的引子」 送給那些一向喜歡余光中先生或想多認識他的朋友們。為甚麼呢? 因為余光中先生實在是一位非常難得的、卓越的學者詩人, 他已用深情與巧思寫成詩,他那千多首耐人尋味的詩, 絕對是值得我們找來細閱、吟誦和思考的。

周慧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