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應古物古蹟辦事處邀請在文物探知館主持一個以「香港基督宗教百年建築」為題的講座,介紹香港開埠至20世紀中興建的教堂。但由於受時間所限,許多教會都未有提及,當中包括鮑思高慈幼會。該會神父於1927年來港,接辦西區的聖類斯兒童工藝院,之後在毗鄰興建聖安多尼堂。現今該處已形成一組建築群,雄踞於第三街至薄扶林道一帶。
養正院到工藝院
早在19世紀下半葉,天主教傳教士已到西區設立傳教基地,最先興建的是西環養正院,附設小堂。該院由米蘭外方傳教會的高雷門神父(Timoleone Raimondi,後來晉升為主教)於1863年在中環威靈頓街創立,翌年遷至西營盤第三街,教導曾犯事的男童學習木工、裁縫和造鞋等謀生技能,令他們重回正軌。
其後高雷門神父邀請基督學校修士會(喇沙會)的修士來港辦學,他們於1875年抵埗,一批接辦中環威靈頓街的救主書院(後易名「聖若瑟書院」),另一批接辦西環養正院,並將之改名「西環兒童教養院」。1893年喇沙會資源緊絀,將教養院交回香港代牧區接手,之後命名「聖類斯兒童工藝院」,教育方針轉為培訓一般青少年學習工藝。
天主堂與學校
隨着西營盤人口增長,聖類斯兒童工藝院內的小堂不足以容納教徒。1879年代牧區在薄扶林道和高街交界建立聖心小堂,由高雷門神父祝聖,身為天主教徒的總督軒尼詩(John Pope Hennessy)和太太亦有出席。
1892年,一位教徒為還願在般含道和西邊街交界興建聖安多尼堂。聖心小堂便交由嘉諾撒仁愛女修會接手,改為聖心學校,提供寄宿服務。1907年西營盤一帶爆發傳染病,聖心學校停辦,之後改為孤兒院和托兒所。戰後商人李寶樁捐款重建,命名為「凌月仙小嬰調養院」,即今天明愛凌月仙幼稚園的前身。
香港曾經發生地震,1918年那次影響頗大,許多樓房損毀,當中包括聖安多尼堂,結果在1922年被政府收回土地興建英皇書院。之前一年,師多敏主教(Domenico Pozzoni)將聖類斯兒童工藝院交由瑪利諾傳教會管理,但僅5年便因人力和財力不足而放棄,改由剛到港的意大利鮑思高慈幼會接手,易名「聖類斯工藝學院」。當時除了訓練學童學習木工、裁縫和造鞋,還教授印刷、釘裝和機械工程等技能。
1933年華民政務司造訪聖類斯工藝學院,建議在香港仔興辦一所相類似的機構,以收容和教導更多貧苦兒童。在一班熱心公益的華人支持下,1935年在香港仔大成紙局舊址興建了香港仔兒童工藝院(香港仔工業學校前身),由慈幼會管理。該會將聖類斯工藝學院的工藝科目轉至新院,舊院改為文法學校,1936年擴建,名為「聖類斯中學」。該校以1927年慈幼會接辦為創校年份,今年正好慶祝90周年。
聖安多尼堂歷史悠久
第一代聖安多尼堂在1922年拆卸後,崇拜活動改在聖類斯兒童工藝院的小堂進行。在慈幼會努力耕耘下,教友數目日漸增加,於是決定在聖類斯中學毗鄰斜坡重建聖安多尼堂,1933年舉行奠基禮。但遇上經濟不景,所籌得的款項僅足以興建地基和薄扶林道的護土牆。接着二戰爆發、香港淪陷,工程不得不擱置。
戰後生活逐步恢復,慈幼會神父親往美國勸捐,獲款10餘萬元,在1952年再為聖安多尼堂舉行奠基禮。一座龐大的教堂於翌年落成,由白英奇主教(Lorenzo Bianchi)祝聖。該堂的歷史可追溯至1892年,是區內現存最悠久的天主堂,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教堂兩旁先後建了聖安多尼學校(1963年)和聖安多尼會院(1966年),均為三級歷史建築。
聖安多尼堂的正門位於薄扶林道,頂端設有鐘樓。該門平時不用,教友出入要經隔鄰的聖安多尼學校。教堂內部空間宏大,沒有支柱,天花呈拱形。聖所以高大的長形拱作分隔,兩端各有一個吹喇叭的天使像,彷彿守護着祭台。
1960年代天主教禮儀革新之前,聖所祭台上置有聖安多尼像,前面圍了聖體欄杆。現今所見,聖所中央懸掛耶穌受難像,凸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的地位。祭台兩旁有聖母進教之佑像和耶穌聖心像,前者是慈幼會對聖母的稱呼,造型為頭戴皇冠,左手抱嬰孩耶穌,右手拿權杖。
耶穌聖體出巡
天主教常有出遊活動,但香港的天主教社群大多只在教堂範圍的空地進行。聖安多尼堂則是少數舉行大規模巡遊的教會,巡遊主角是「耶穌聖體」,名為「耶穌出巡愛西環」。此活動於2004年6月的聖體聖血節首次舉行,以配合教區的福傳年。翌年起改在11月最後一個星期日的基督君王節舉行,至今不斷。
當日中午教友在教堂參加彌撒,完結後列隊步出教堂,走入社區。主任司鐸雙手捧起放有耶穌聖體的「榮光」聖器(聖體皓光),身旁有4名輔祭舉起錦帳為聖體遮蔭,在輔禮人員開路下經山道步往皇后大道西,沿途高唱聖歌。整個隊伍共有千多人,由一幅偌大的耶穌聖心旗幟帶領,警方要臨時封路方便隊伍前進。
教會在皇后大道西與卑路乍街交界搭建臨時禮儀台,隊伍抵達後,主任司鐸將聖體皓光放在台上,接着是獻香、講道、詠唱和祈禱,最後高舉聖體,向四周教友和街坊轉動,代表聖體降福,祝願西環以至香港祥和安定。儀式完結後,教會在街上進行表演和攤位活動,與區內居民接觸,宣揚福音。要舉辦如此大規模的出遊活動,事前需與政府有關部門磋商,且要動用大量人力資源,是故在香港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