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02 2025 18:20:5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學生從服務中成長

今年學校在中四推動「一人一義工計劃」,希望透過參與及組織一個義工服務的過程,讓學生有所獲益。我自告奮勇地跟隨學生出發,看見學生們既緊張,又認真地為幼稚園的學生準備一堂英文課。
現在的孩子都得到家人的萬千寵愛,一般生活亦未有太大的欠缺。最近從報章看到一則報道,評論現今90後的青年工作懶散,未夠積極,往往需要上司提點,甚或協助才能完成工作。當60後或70後遇上90後,總會覺得新一代欠獨立、欠成熟,且又太自我。回想自己的少年時代,香港的工業發展蓬勃,大部分家庭都會從工廠裏拿點手作回家幫補家計,家中仿如一間小型工廠,再加上家中兄弟姊妹多,家庭就容易成為社會的縮影。什麼分工、較率、限時內交貨、協商等,早已體驗了,也從經驗中成長起來。今天社會環境改善,孩子生活較以往舒適,家中兄弟姊妹也較少,於是就少了這些學習的機會。要補足孩子所缺,經歷是一個關鍵。最近的一個經歷,讓筆者體現了學生透過服務學習成長的經過,在此向各位分享一下。
 

義工計劃還學生成長

 
今年學校在中四推動「一人一義工計劃」,希望透過參與及組織一個義工服務的過程,讓學生有所獲益。我自告奮勇地跟隨學生出發,看見學生們既緊張,又認真地為幼稚園的學生準備一堂英文課。他們在出發前還在戰戰兢兢地排練話劇及魔術。我們一大伙兒到達服務的幼稚園,當我們步入幼稚園的一刻,我觀察到一些平日較頑皮的學生,看見他們刻意地把校服及儀容整頓一下,並忽然把臉一收,頓時變得成熟大方,彬彬有禮。進入課室後,同學先稍作介紹,便開始進行有關英文生字的遊戲。一個威風凜凜的制服團隊領袖,平日號召數十人對他來說是等閒之事,但現在面對數十個幼兒,要抓住他們的注意力,卻難倒了他。另一邊廂,看見兩個大男孩坐在小小的椅子上,溫柔地逗着兩個小男孩說話及玩遊戲。這兩個大男孩平日在學校不算是絶乖的同學,多喜歡在課堂上跟老師鬥咀,偶然也有些反叛的行為。今天他們當上了老師,成為比自己年少的榜樣,我在他們身上,再也找不到平日懶洋洋、兇巴巴的樣子,看見的是一張一張善良的面孔。
 
同學先稍作介紹,便開始進行有關英文生字的遊戲。
同學先稍作介紹,便開始進行有關英文生字的遊戲。
 
在活動後,導師與他們探討及反思由「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產生的經驗,引發他們思考做了哪些服務(What?);服務對於他們的意義為何(So What?);未來如何運用所學(Now What?)等問題。過程中,我看到學生們透過反思所學到的,所獲得的。
 

感受到老師的辛酸

 
反思會完結後,我跟上文提到的幾位同學聊聊,那位領袖同學跟我分享,他在活動後深深感受到當老師的辛苦,他體會到一個30分鐘的課堂背後,老師要花上那麼多的時間和心思準備,要使每一個學生都留心其實並不容易。他還跟我說他悟出了「不要輕看事情,總要認真對待」的道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及不會在事情過後才後悔。看來這一個服務學習的經歷,給他帶來了成長。
 
那兩個大男孩,我看見他們一離開幼稚園的門口,就如釋重負的舒了一口氣。我走近他們分享我看見他們善良一面的感覺,並讚揚他們的表現。給校長讚賞後,他們面上通紅,細聲的跟我說他們明白當老師的困難,知道自己日後應怎樣對待老師。孩子在過程中努力嘗試突破自己的局限,同時也經歷了成功。最近在校園裏我鮮見他們兇巴巴的樣子,而是看見他們在課堂上較以往專心和認真的一面。
 
孩子有了經歷,就明白,就成長!學校不是知識的工廠,讓孩子多一點經歷,他們的人生就會有一點不同。理大自2012學年起亦開設學分制的服務領袖課程,所有學生均須修畢該科才能畢業,當中除了40小時的直接服務外,亦須上理論課、撰寫服務計劃書及與服務機構對象交流,事後亦要寫反思報告。服務學習讓學生反思對社會要有責任,培養出服務領袖。下世代的領袖不應再只講求知識及領導才能,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及同理心。
 
圖片:作者提供
 

楊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