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留守兒童

中國正面臨着更大的城鄉貧富差距,城市愈發展,所需求的人力資源相對增加。有的孩子跟着出外打工的父母走,沒有戶口;另一種是留在窮鄉中,過着沒有父母的生活,天生天養。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實施近40年,經濟發展、軍事科技等領域的成就,舉世驚羨,連世界媒體權威《時代》雜誌都破天荒用中文在封面寫上「中國贏了」。如此亮麗成績,當感謝鄧小平先生的遠見,而中華大地老百姓的吃苦能幹,努力向前,沒有辜負大時代,一心一意謀發展,這是關鍵中的關鍵。

今天,作為經濟、軍事的世界三強之一。當要不亢不卑,掌握繼鄧小平之後習時代的機遇,再檢視身體狀況,繼續有心有力集全國之力,讓全體老百姓都可享受全面小康之局。

父母離鄉別井打工

我國面積幅員廣大,再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難免造成更大的城鄉貧富差距;事實上,城市愈發展,需要發展的資源就愈多,人力資源是重中之重,人才可製造錢財,勞工是任何基建的基本。不少為人父母的勞工,為着賺取更高的工資,不得不離鄉別井,到工作機會較多的二級甚或一級城市謀生。他們的孩子因缺乏城市的戶口證,不能就近入讀政府學校,於是,孩子受教育的場所,只能有兩個選擇:一是跟父母一起生活,以昂貴的學費,跟着爸媽走學去。爸媽去哪,他們也跟着去;另一選擇就是留在窮鄉陋巷之中,過着沒有父母管教的自由自在「生活」,這叫留守兒童,一命二運,沒有父母在旁,天生天養,野孩子當可茁壯成長,但體弱多病的,乏人照顧的,被成人帶壞的,失敗遠較成功為多。

作為全世界第二大的經濟實體,中國要贏,必先要贏在教育。究竟,現今國家的教育政策,有無目標、政策與長短計劃,對這些留守兒童作出強力的、有效的支援?

一個國家的城堡無論如何堅固,如果內部的教育未能同步發展,甚或墮後,一得一失之間,教育現場可給予公允的評論;教育乃民族復興的根本,教育質素不彰,留守兒童隊伍無法鋭減的話,中國前景,還是讓人憂心的。

原刊於《星島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何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