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否重啟體罰政策?

以體罰的方式懲處小孩,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犯錯又或是哪個環節犯錯,只是純粹因為害怕被父母體罰而壓制自己的衝動,更令孩子的心理蒙上陰影,得不償失。

近日有不少老師或家長反映,指現在的學生愈來愈不守規矩,甚至視成人的指令如無物。老師及家長回想自己成長的階段,長輩很多時候均以體罰懲處小孩,而當時抑制不良行為的效果甚佳,社會又非常認同。

體罰的副作用

反觀現今社會也許太縱容下一代,因而萌生重啟應用體罰的念頭。在老師的眼中,社會的風氣,因為取消了體罰,而制度的阻嚇作用亦隨之變得愈來愈低,讓現今的小孩變得肆無忌憚,愈來愈放縱,因此,「治亂世」需要用重典,達到更有效率的懲罰方式,而根據他們成長的經歷,體罰就是最有阻嚇性的方式。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體罰學生,出發點只是想打好、打乖、打動或打醒子女。這個好的出發點,偶然或會帶來家長想要的結果,但當中充斥着各種不穩定性,因此並不適合作為合理手段使用。

舉個例子,某些人的觀念中,小孩只要丟下海就能慢慢學會游泳了,但事實上根據專家的經驗,100個人之中大約只有5個人能透過這個方式學會游泳,而剩下的95人卻會從此恐水或溺斃;由此可見,因少數人的成功而推論其他人都能仿效並不實際,而相同的道理亦能套用到體罰上。以體罰懲戒小孩,表面上效果立竿見影,但事實上並沒有達到鼓勵小孩自律的目的,反之只是推崇他律。

情況就如同使用殺蟲水滅蟲,即使用殺蟲水消滅我們肉眼可見的害蟲,但如果不想辦法同時消滅躲藏在暗角的害蟲,害蟲很快又會繼續繁殖。同樣地,如果我們只顧以體罰強硬處理孩子的頑劣行為,並因表徵消失而忽視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反而錯失找尋並從問題根源杜絕行為再次出現的機會。

更甚的是,體罰一般伴隨大量的副作用,例如親子關係變差,子女出現情緒問題,甚至有些孩子會模仿並因而染上濫用武力解決問題的陋習。處理惡果而沒有處理惡因,惡果必定繼續滋長,以體罰抑制問題不但難以直擊問題核心,更帶來種種副作用。

隨着現今文明的進步,社會亦愈來愈注重法律體制而非強權高壓統治。不論從宏觀的社會角度,乃至學校、工作崗位、甚至家庭,往往更重視文明律法及會議討論。在社會層面,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均以議會或立法會的形式審議條文草案,王權或獨裁主義已難以生存。

在學校層面,班長、班代表乃至學生會內閣等均以選舉形式產生。在工作層面,關乎公司的重大決定均須依會議形式通過,以理由折服大眾,而非力大者勝。換言之,以武力折服對手的方式在現今社會已經不管用,但偏偏體罰背後所帶出的訊息,正正是以武力折服孩子的不良行為。長久下去,只會為孩子帶來錯誤的觀念,以為以武力折服對方是可行的行為。同時,以體罰處罰孩子亦直接減少他們因道理上理虧而認錯道歉的機會,令他們缺乏孕育智慧的機會,苦思哲理的空間。

除了上述問題,體罰亦會為孩子帶來心理陰影。當孩子因犯錯而受到家長以體罰懲處,必然會感到痛楚,並從而產生恐懼。當下次他們又想做出不良行為時,就會因恐懼而抑制自己再犯的衝動。但想深一層,到底孩子是因知道事情是不對或有害的而不再犯,還是只是因為單純恐懼被打而不再犯?

以此引伸,以體罰懲處小孩,很多時候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犯錯又或是哪個環節犯錯,只是純粹因為害怕被父母體罰而壓制自己的衝動,這樣不但不能夠真正讓孩子自律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更有可能因而讓孩子的心理蒙上陰影,得不償失。

專家尋求更好的教育方法

世界各地有很多專家均正努力研究及找尋各種教育孩子的方法,好讓家長可以避免使用孩子作為摸索教學策略的實驗品。要教好孩子並不能一味懲處,而是必須要明白孩子的特性,並對症下藥,從問題的根源瓦解孩子的不良行為。當然,不體罰並不代表不懲罰,但要真正讓孩子從錯誤中成長,家長必須使用能令小孩反省及擁有教育意味的懲罰。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孩子重度覆轍,並學會自律的重要性,在成長路上一步一步茁壯成長。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