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副校長李兆銓:生命不息,學習不止

李兆銓對香港年輕人的就職機會持樂觀態度,並駁斥了關於香港大學畢業生前景黯淡、工資停滯不前的媒體報道。

現今,大學教授們必須證明有些東西是Google無法教授的。香港浸會大學行政副校長暨秘書長李兆銓講述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中,高等教育機構面臨的挑戰不是教育,而是讓學生變為積極的學習者。

在香港浸會大學寬廣的校園內,一座建築格外醒目。這座13層的教學及行政大樓獨具特色,一個個「盒子」突出外牆,象徵思想和觀點的自由——李兆銓說,這正是當今大學應該培養的氛圍。

「現在,高等教育機構正在經歷一場社會變革,我們不再是教育人們獲得知識和技能,而是要促進他們學習。」 香港的頂尖大學之一,香港浸會大學的行政副校長暨秘書長、前香港會計師公會會長李兆銓說。

現今在互聯網上唾手可得的資訊十分多樣化,這對高等教育機構來說是重大挑戰。「現在,你必須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從Google上搜尋不到』的東西,跳出框框去思考,思索一些尚未出現的事物。」李兆銓說。他補充道,除了授課,大學還有責任教授學生寶貴的生活經驗。「大學必須讓學生學會面對許多個人挑戰,例如職業變化或生活方式的變化。」

因此,教師們正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不再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人。我認為他們應該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人,通過發問讓學生以不同方式思考,或思考文獻中從未介紹或說明過的概念。例如,創意與不相關領域的關係。比如,視覺藝術和生物學的關係是什麼?」

這座現代風格的教學及行政大樓也是香港近期教學改革的象徵;首先是在2009年開始計畫本科學制從三年改為四年,然後在2012年實行,亦將中學教育從七年減為六年。「那座大樓就是為此而建的。我們必須擴展空間以容納更多學生。」李兆銓說。

李兆銓認為,轉為美國式的四年制學位是有其道理的。「英國是三年制,而蘇格蘭是四年制,各有利弊。我個人認為,教學改革方向是正確的。如果從年輕人教育的角度看,四年制讓他們在大學度過的時間比在中學多,因而給我們更多時間來教育和培養人才。但社會必須對此投入更多資源。」

引進來與走出去

另一個挑戰是大學校門外日益全球化的職場需求。李兆銓說,為了正視這個問題,該校希望將所有學生在攻讀學位期間送到國外。「多年來,參加交換生項目的學生人數一直在增加,但尚未達到我們期望的水平。我們希望每個人都到國外去。他們不一定去參加課程,也可以工作,或者做志願工作。」

為了讓大學更加國際化,香港浸會大學提出了一項五年計劃,以提高國際學生入學率。「這真的很重要。校園愈國際化,不同的文化與觀點就會產生更多的互動。這讓我們的學生有機會接觸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來自南美、非洲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都可能來到我們大學做交換生,他們對某些事情的想法可能與我們的學生不同。」 李兆銓說。

李兆銓繼續談到一帶一路問題,他認為這一政策有助塑造部分香港年輕人的未來。「未來幾年裏,這些國家將由於這項倡議而蓬勃發展。我認為許多學生將能從中看到光明的職業前景。」

解決會計問題

李兆銓對香港年輕人的就職機會持樂觀態度,並駁斥了關於香港大學畢業生前景黯淡、工資停滯不前的媒體報道。「畢業生的前景不應由他們職業生涯早期的薪水定義。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李兆銓說。「事實上,當我幾年後再看到學生時,他們中有些人已經有了很大進步。有些人經營着自己的生意,還有些人成為了首席執行官。」

然而,他忠告學生們,他們需要為現在不存在,但將來會出現的職業機會做好準備。「10年前,人們想不到會有app設計這個職業。技術進步將帶來新職業機會,而一些工作崗位將不復存在。如果年輕人有足夠創造力,就會有更多機會。」 他說。

對創造力的需求也延伸至會計教育。「會計教育的問題是,它主要以技能和知識為基礎。而你不再需要花三、四年獲取這種知識了,人們用互聯網在半年內就可以學到這些技能。」李兆銓說。

他補充道,更重要的是讓會計專業的學生準備好面對未來,為此他們需要擁有策略性思維方式和解決專業以外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寫一部優秀的電影劇本——這可能與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相關。讓他們在三分鐘內介紹或總結一個複雜的想法,而不應只懂查閱會計準則。例如,他們應可以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某人解釋公司虧損的原因?如果這是因為對沖,那麼他們應該會用簡單的詞語進行解釋,並說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他說。

「人才競爭非常激烈。如果會計師能解決問題、善於溝通並進行策略性思考,就能無往不利。」

李兆銓認為,轉為美國式的四年制學位是有其道理的。
李兆銓認為,轉為美國式的四年制學位是有其道理的。

切實可行的規劃

2005年,李兆銓被任命為香港浸會大學副校長,當時香港的高等教育正面臨財政困難。李兆銓回憶道,2003年的SARS疫情造成了廣泛的經濟虧損,而2004-2005年度的政府財政預算削減了對高等院校的撥款。「如今,你想像不到會發生那種事了。」

1996年擔任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成員以來,他充分理解了這些制約因素。該校招聘副校長時,李兆銓將其視為通過策略規劃和實施幫助該校發展的機會。

除了作為高層人員負責該校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行政管理、物業管理和策略規劃,李兆銓仍繼續擔任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成員。「大學校董會的運作方式是:有政府任命的專業成員,也有內部成員。」李兆銓解釋道。

幫助香港浸會大學制定策略時,李兆銓觀察三個層面:宏觀層面、運作層面和日常運作層面。「我們的新策略方向之一是招募更多教授,這是策略層面。在運作層面上,我必須幫助校方制定招募計畫。在日常層面上,我必須將重點放在如何讓新教師與現有教師隊伍融為一體上。」

李兆銓將這種變化形容為:「以前,我是從直升機上俯瞰香港浸會大學,而現在我是飛行員,也是地面工作人員。這樣的好處是,我可以從實際執行的角度更有效地制定香港浸會大學的策略思路和行動計畫。」

李兆銓繼續談到一帶一路問題,他認為這一政策有助塑造部分香港年輕人的未來。
李兆銓繼續談到一帶一路問題,他認為這一政策有助塑造部分香港年輕人的未來。

從私人企業到公共機構

香港浸會大學由不同院系組成,包括商學院,並且以向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的「全人教育」為傲。正是這種教育精神說服李兆銓加入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是一所心懷學生的香港大學,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校方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還關心他們的個人發展。」他說。

李兆銓本人在香港理工學院(後來該校正式取得大學地位,並更名為香港理工大學)學習過一年會計。然後,他在香港中文大學學習國際商務,並在學習期間利用課餘時間完成了會計資格考試。

畢業後,他在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現已倒閉)的稅務部門工作。在恩斯特·惠尼會計師事務所(Ernst and Whinney,現在的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工作過一段時間後,他入職一家香港製衣公司,然後搬到澳洲,為一家貿易公司工作,之後重新加入恩斯特·惠尼會計師事務所的墨爾本分部。四年後,他回到香港,先後在一家物流公司和一家航運公司工作。

這些年在私人機構積累的經驗促使李兆銓嘗試不同的工作,因此他於1991年加入香港醫院管理局擔任副總監(財務),負責財務部門和管理數百億港元的預算。「我加入公共機構的原因是,我認為我可以同時實現兩個目標:一個是職業發展,另一個是為社會作出貢獻。醫院管理局是一家很有規模的機構,管理着香港所有公立醫院,當時它正處在第一個發展階段。其服務有明顯改善,服務範圍也有所擴大。」

在醫院管理局工作了11年後,他加入了市區重建局。「當時,我的職責擴展到其他方面,包括策略規劃、人力資源、設施管理和資訊技術。」

迄今為止,他在職業生涯中學到的一個難忘體驗是要成為終身學習者。「世界在不斷變化。只要不斷從錯誤中學習,就能獲益良多。」

通過定期與校園裏的年輕人互動,李兆銓不斷接觸他從未瞭解過的想法。「我們這代人認為自己懂得很多,但在某些方面,年輕一代懂得比我們更多,因為他們習慣於快速獲取知識。」李兆銓說。「例如,我在這所大學的工作之一是促進環境可持續性,而學生們提出了許多環保的好點子。比如,他們發起一項行動,在一年內清除校園裏的所有一次性塑膠瓶。我相信這是一個很好的舉措,並且將這舉拱付諸實行。」

本文首發於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雜誌A Plus 2017年第9期,本刊經授權編譯刊發。

香港會計師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