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雄:為青年提供多元出路

楊潤雄期望,未來社會在討論教育議題時會回歸理性,有信心新政府能做到廣集民意,推行受市民歡迎的教育政策。

香港的教育制度一直備受爭議,從來港人時常批評填鴨式教育,現在又有人認為課程範疇不夠多元,未能為青年提供不同出路。「過去五年,我身為教育局副局長,對於香港教育制度的問題有深刻體會。」現已上任教育局局長三個多月的楊潤雄認為,香港教育的核心問題是源自其高度競爭性。他指出大部分中學生的目標就是入讀心儀的大學,甚至有些家長在子女讀小學或幼稚園時已準備好日後的升學路線。「在這情況下,學生受壓、家長受壓、教師受壓,形成了高度競爭的環境。」

升讀大學不是唯一出路

楊潤雄表示,教育局的未來5年目標,是跟從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方針,讓香港的教學制度變得更具關懷性,創造更穩定的教學環境。首要工作是減輕學生之間的競爭,讓學生明白升讀大學不是唯一的出路。「學位的爭奪是個問題。學生應該思考是否一定要讀大學,還是選擇其他出路,例如職業專才教育。」他解釋,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有着不同的天份,成功的教育體系要讓每個學生培養基本能力之餘發展所長。「問題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能讓有着不同能力的學生都有所表現嗎?以我個人看來,情況未如理想。」

社會不斷變化,面對未來世界,香港下一代青年應該如何裝備自己?楊潤雄指出,正正由於社會進步一日千里,換句話說就是充滿不穩定因素,從前的觀念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便會過時,所以教學必須與時並進。「以往中文教學注重抄寫、背誦,這套教法早已不適合現代社會。我經常說,可能數年後語音輸入科技已經發展得足夠成熟和普及,到時書寫這門技能便不再是必須的,所以我們真的需要督促學生在四方格上練字嗎?」反而,他認為學校應該專注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例如學習面對困難和轉變,培訓社交能力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等。「這些素質比學科知識更有價值。但是,我們如何在考試中評核學生的這些素質呢?這是個難題,未來我們會和業界多討論,與民共議,找出好的方案。」

在中學做好生涯規劃

有人形容,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是「一試定生死」,考生苦讀6年,能否繼續升學就看這一次考試的成績。然而,正如楊潤雄所說的,單憑一個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並不能應付香港學生的多元需求。放眼世上其他教學體系,很多地區除了提供學術上的基礎升學培訓,都會投放資源在職業導向的訓練,例如德國的學徒訓練制度便是聞名於世的。「我們也在推廣職業專才教育和生涯規劃。生涯規劃讓學生提早了解自身的能力和興趣,從而早作準備;職業專才教育則是技術性工作的訓練。」他指出,其實香港一直都有推行職業專才教育,但社會風氣還是令青年比較嚮往一些傳統的白領職業。「金融業界的人時刻穿着西裝,看起來的確比較光鮮,但不代表從事汽車製造業的人比不上他們。」他又指,隨着經濟發展,未來可能會走向科技創新,技術性行業或會興盛起來,社會各界不應看輕每一個職業,青年亦不應受社會風氣左右自己的前路。

楊潤雄表示,學生要早日發掘自己的興趣,做好生涯規劃。
楊潤雄表示,學生要早日發掘自己的興趣,做好生涯規劃。

 

不應所有人才都讀醫科

「可惜的是,有些學生選科是只看成績,不看興趣的。他們的想法是:我在DSE考獲30多分的好成績,所以選讀收生成績相應的學科,否則不划算。」楊潤雄認為,這種心態會妨礙學生的個人發展,最終未能真正發揮所長。他又提到,今年6名考獲7科5**的狀元都讀醫科,反問假若社會所有人才都集中在一個行業的話,能否百業興盛。「人才應該遍布各行各業,社會多元發展,才會激發出新創意。」

他又提到,職業訓練局正在籌備中學的新課程,務求及早讓中學生有多元發展的機會。許多教師和校長都指出,自從推行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後,學生選科的自由度增加了,但很多傳統學科如地理、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中國文學、英國文學都變得乏人問津,讓總體上考生的訓練反而變得更單一。亦有大學的工學院和理學院反映,許多一年級生缺乏理科的訓練,導致大學一年級課程需要加入基礎班以補知識。楊潤雄表示,新學制的原意是打破文科、理科、商科的組合定型,讓學生彈性選修科目。他明白很多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取易不取難,紛紛選讀易於掌握的科目,而非感興趣的學科,又表示期望隨着生涯規劃的推廣和落實,學生會以興趣為依歸。「另一方面,工學院和理學院可以多作宣傳,向中學生表明學科講求一定的理科知識水平,甚或在入學要求上加入必須修讀過中學的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的條件,與生涯規劃雙管齊下,才可為學生指引前路。」

重新審視「死亡之科」

說到中學課程,有「死亡之科」之稱的中文科是最受爭議的一科。楊潤雄表示,自己不是中文專家,不能為中文科提出專業建議,但他確實聆聽到各方各面的意見,例如有人認為高中中文科引入12篇文言文篇章是好主意;有人指出不應考核學生的中文聆聽和說話能力;有人批評中文分為讀寫聽說四大部分,是近乎英語的教法,偏離傳統中文的學習方法。「究竟分開讀寫聽說的教法較好,還是回歸傳統,專注閱讀古文經典的方法較好?這些都值得檢討。」

他又笑言,中文科一向較多爭議,有一年台灣的國文考試中,其中一道試題考核學生能否判斷某篇文章的文體,但後來那篇文章的作者表示自己也不清楚答案是什麼。「這證明了設計試題的教師與終身投入創作的作者的視野不同,但這兩種視野是無法分出高低的。我們要思考的是,我們希望下一代學習哪種中文?具有系統性和工具性的中文,還是藝術和文化成份較重的中文?」他強調,無論答案為何,最重要是達成社會共識,否則只會爭論不斷。

廣納民意抵銷教育政治化

對於近年教育政治化,楊潤雄表示,教育從來都是社會最關心的事,放眼全球各國,教育都是敏感而重要的議題。「當然,香港近年的情況是凡事政治化,教育本來就是大眾關注之事,在這個政治化的時代,教育議題自然份外吸引各界的眼球。」他指出,政治化與否並非重點所在,重點是社會各界都不希望學生因而受害。他主動提起近年最具爭議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表示局方一直願意在政府的層面處理事情。「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推行與否,我們可以在立法會辨論,可以和不同的機構交流意見,這層次的政治化是可以接受的。」但他強調,底線是不能把政治帶到校園內,因為這樣會影響學生。「例如有人提議全民監察學校有否教授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甚至要在網上舉報;又有人在學校校門前派發政治宣傳的單張。這些我們都不贊成。」

楊潤雄指出,有需要再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表示會尋求市民的共識。(亞新社)
楊潤雄指出,有需要再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表示會尋求市民的共識。(亞新社)

楊潤雄期望,未來社會在討論教育議題時會回歸理性,有信心新政府能做到廣集民意,推行受市民歡迎的教育政策。「正如林太所說,新政府希望與市民多接觸,了解各界所需。例如早前通過的36億元教育撥款,社會普遍認同這項建議,所以撥款最終都在爭議不大的情況下通過。」

楊潤雄簡介

在香港大學完成社會科學學士課程,其後取得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92年加入政府之前,曾從事專業會計工作7年。政府工作期間,他曾任職多個不同政策局及部門,包括食物及衛生局、民政事務局、九龍城民政事務處、香港駐悉尼經濟貿易辦事處。2012年11月,出任教育局副局長,成為政治委任官員,並由2017年7月起出任教育局局長。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