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生不再分數先行 值得高興

我十年來的一句老話:有份參與設計本地學制的官員,他們的子女在哪裏上學?如果九成在國際學校或外國,請不要驚訝。

朋友常誤會我是教育專家,向我詢問教育子女的方法,我唯一的方法很中庸:為他們選擇一所能培養終身學習興趣的學校,父母陪伴他們成長,當然要對社會回饋,也要讓自己留下一點點文化光影。官員孩子在哪裏上學?

寫下這些點滴方法不用5分鐘,但實行之路卻十分崎嶇,光是要跟主流學校的學習方法抗衡,便非常吃力與痛苦。痛苦在明知方法不通,但又不能不參與;明知是死路一條,但又奢望能夠死裏逃生。我們的教育官員皆是慈父賢母,所以絕大部分讓子女們在國際學校上課;他們也是惡官酷吏,折磨年輕學子的靈魂。我想在此引中大校長沈祖堯的幾段說話:

「如果一間大學的教育是否成功,是用學生的人工衡量的話,這是一件好可悲的事。因為每一個行業都有其重要地方,收入不能反映對社會對國家的貢獻。例如,做社工與做ibank,人工差很遠,但我不覺得社工的重要性低過ibank。」

「錢未必真的留得低,沒有永恆價值。有一些事,例如對年輕人的教育,他們會延續教育下一代,這些事留得低;豎立一些榜樣,說一些話,寫一本書,這些是留得低的。」

「人生是應該浪漫的,做大學生是應該浪漫的。」

沈校長不以GDP 這些經濟術語來評論學生價值,他強調可以繼承又可以傳?的價值觀。

不再以經濟術語評大學生

有家長投訴,非聯招的學生考進本地大學的數字愈來愈高,其實他們應該高興才是,只有校長們慢慢改變了收生標準,不再事事以分數先行,讓運動、社會服務、藝術創作、環保意識等也成為入學標準時,中學也就跟着改變,父母也不用以自殺威脅子女溫書補習,讓有藝術天分的人,就算數學不及格也可上大學。

如果上大學只為一份工,現在基層的薪水也不差,何必這樣辛苦呢?現在國際學校受歡迎程度是你我不能想像的,原因其實很簡單,自我提升、激勵、努力、責任,並不一定要過程痛苦才達標,我十年來的一句老話:有份參與設計本地學制的官員,他們的子女在哪裏上學?如果九成在國際學校或外國,請不要驚訝。

離開課室,發一個白日夢;離開補習社,進入社區;蓋上教科書,到書局遊蕩;走出課室,到舞台跑動,發一個又一個白日夢, 夢出了一個面書和YouTube,有時不知後果是什麼呢?

原刊於2014年2月《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張堅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