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教評心事」曾向讀者介紹每所新加坡中學都有其特色。每所學校都要發展兩個具有校本特色的項目:「Applied Learning Programme(ALP)應用學習計劃」及「Learning for Life Programme(LLP)終身學習計劃」。今期嘗試以筆者參加教育局與新加坡教育部合辦的兩地學生交流計劃中的體驗,再談新加坡的學校發展。
7月中,筆者帶領10名學生參加教育局與新加坡教育部合辦的兩地學生交流計劃,學生獲分派到新加坡的中學上課及於新加坡夥伴學生家中住宿,體驗當地生活及文化。筆者們老師也到新加坡的中學參觀以了解學校的運作,增進筆者們對新加坡中學教育的認識。
新加坡教育部有一項政策:「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Every School a Good School),教育部要求每所學校都要辦得有校本特色。每所新加坡中學都要有其特色,都要與別的學校有所不同。每所學校都有其獨特性,每所學校都具備不俗的條件,例如校園的設置及教職員隊工的質素也都不相伯仲,這樣才能令每所學校成為學生、家長及社會大眾認為的好學校。
學校的設施
筆者們所參觀的每所新加坡中學均設有標準田徑場(400米泰坦式全天候跑道)及體育館,有些更設置游泳池,校園面積較香港一般學校大一倍以上,綠化園林面積佔校園的大部分面積。每所學校因應其發展之「應用學習計劃ALP」而特別設計專用課室、實驗室或學習中心,以提供額外資源發展具備學校特色的「應用學習計劃ALP」。
師資及教師質素
師資及教師質素是每所學校成功的重要關鍵。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視學校的師資及教師質素,政府規定只有最優秀的首百分之三十的應屆高中學生方可報讀教育學院,接受師資培訓,以保證當地的師資及教師質素。政府是項規定令不少高中學生及其家長均渴望入讀教育學院,也間接令到教師行業在社會認受的地位大幅提升,吸引不少優秀的青年立志擔任教師。新加坡教育部更自1998年起設立「總統教師獎 The President’s Award for Teachers (PAT)」,獲提名教師要求如下:
Nominees must be teachers who are dedicated to “leading, caring and inspiring students to believe in themselves and be the best they can be”. They must also b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 who demonstrate deep pedagogy”. Besides leading in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other teachers, they must be role models f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資料來源:http://www.channelnewsasia.com/news/singapore/nomination-for-outstanding-teachers-opens-8220356
新加坡教育部期望新加坡教師的使命是引導、關懷及鼓舞學生相信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教師也必須是「具有反思能力的實踐者」,展現具有深度的教學法。傑出教師也有承擔引導和促進其他教師的專業發展的責任,還必須成為教師同業的典範。新加坡教育部設立這項「總統教師獎」,提供目標給新加坡教師作專業發展的方向,令他們不斷進步。
學生人數不足的處理
新加坡與香港一樣正面臨學生人數不足,導致不少新加坡學校因收生不足而關閉。可是,新加坡教育部不是坐以待斃,而是積極為學校持分者尋找出路,將那些因收生不足而關閉的學校與區內另一所學校合併,並極力保留兩所學校固有的傳統及文化,亦同時強調現在兩所學校已經合併成一所學校,不再分彼此,無論學生、家長及教師均屬於同一學校,和睦共處。學生可在「新學校」繼續上學,家長不用擔心子女沒有學校上課,教師亦不會擔憂因為學校關閉而失去教席,可以繼續擔任教師,令教師安心教學。當然,學校與另一所學校合併必然帶來不少頭痛問題,但以學校合併的方式來解決新加坡學校因收生不足而關閉的問題,似乎好處多於壞處。筆者相信新加坡教育部在學校合併前、過程中及合併後均需要做大量功夫方能令每次的合併順利完成。
香港學校的反思
今天,香港400多所中學以新加坡一般中學的校舍設施作為標準能達標的只有少數。可能有人會認為因為香港地少人多,並歸咎大部分香港學校面積狹小及設施不足的問題。筆者不時接待不同地區的學校領導及教師,他們不約而同地指出香港學校面積狹小及設施不足的問題。筆者觀察這20年來,教育當局似乎想改變香港學校面積狹小及設施不足的問題。在香港回歸後,教育局為不少香港學校的舊校舍進行「學校改善工程」(School Improvement Project),教育局連繫政府建築署為學校以千禧年校舍的標準加建樓層,一般都向高空發展,愈建愈高,但是體育設施缺乏仍舊是問題。近來,筆者參觀一所原址重建的津貼中學,十分欣賞及羨慕該校校舍的設計。雖然校舍地點佔地面積很小,但香港政府建築署的建築師絞盡腦汁盡用每寸空間,新校舍內有寛闊的禮堂外,也設有專業音樂廳,更難得的是建築師竟然可以在兩座校舍建築物的頂層以一個田徑練習場連接起來,簡直令人嘆為觀止。雖然該田徑練習場沒有400米泰坦式全天候跑道,只有大約200多米跑道,但已經比較一般校舍設施改善不少。近年來,只有少數學校可以有新校舍,只有那些校舍已有超過50年校齡而校舍明顯殘舊不堪的學校才有機會改善校舍設施。筆者盼望教育局繼續努力為香港學校改善設施。
至於師資及教師質素方面,香港政府沒有像新加坡當局規定只有最優秀的首百分之三十的應屆高中學生方可報讀教育學院,接受師資培訓。筆者觀察這20年來,教育當局似乎也想改善師資及教師質素。例如英文科老師及普通話科老師要達到語文基準的要求;任教英文中學以英語授課的老師需具備一定的語文能力要求及教師需要達到持續專業發展時數的要求等等。近年,香港政府頒發獎學金鼓勵學生入讀大學的英文系,以吸引更多語文能力較佳的青年將來成為英文老師。然而,香港青年會否投入教師行業及家長會否願意子女擔任教師,主要視乎教師行業的薪酬是否可以與其他行業相比?教師行業是否穩定。這十幾年,香港學校有不少合約制老師,他們需要每年等待學校視乎財政狀況才可決定去留。這幾年,香港政府已增撥資源為學校創造不少「實缺」,加快吸納合約制老師成為編制內老師,有助穩定教師行業的人手及前景。筆者盼望教育局繼續努力為香港學校改善教師人手的供應。
至於面對學生人數不足而導致學校因收生不足而關閉的問題,香港政府沒有像新加坡教育部將那些因收生不足而關閉的學校與區內另一所學校合併。筆者明白教育局考慮不少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而卻步。可是,筆者相信香港教育局像新加坡教育部積極為學校持分者尋找出路,在學校合併前、過程中及合併後均需要做大量功夫,也不是沒有可能令學校合併成為解決香港學校因收生不足而縮班殺校問題的有效方法。香港政府素來就着未來人口的大數據作出各方面的施政規劃,政府可運用未來人口的大數據預計學生人口的變化,預算學位的需求,早點與業界溝通及部署,避免學校因收生不足而關閉,令到學生、家長及教師擔憂。幾年前,教育局前任局長孫明揚先生在任時積極與業界溝通及部署,成功解決當年學校收生不足的問題,避免大量學校關閉,減輕對學生、家長及教師的影響。這事件證明香港教育局有能力預早規劃,令學校專注教育,讓學生及教師提升學與教效能,讓香港教育再次騰飛!
這次交流計劃令筆者對新加坡教育有更多的了解,也讓筆者對香港的教育有所反思。筆者期望讀者也一起為香港教育查找不足,共同尋找香港教育未來發展的路向。筆者下期嘗試再談談對新加坡教育的觀察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