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發表當日(10月11日),筆者與「350香港」兩位幹事出席了有關上述政策的簡介與答問會。映入眼簾的背景電腦投影片上,寫着「宜居城市」四個大字。除了覺得諷刺之外,筆者也極度感慨。中秋節已過了一個星期,我卻正從攝氏32度的酷暑進入政府總部。廿一世紀才開始不久。隨着現今的趨勢,十年後的香港、二十年後的香港及至本世紀下半葉的香港,還會是一個「宜居城市」嗎?
簡介和答問期間,我一方面欣賞政府在多方面所作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十分認同多個環保團體所指出的不足之處。但作為「350香港」的創辦人兼召集人,我最為關心的,始終是全球暖化所導致的氣候變遷,以及由此引發的生態環境災難。簡單的邏輯是,隨着全球的大氣候、大環境不斷急速惡化,香港在海平面上升、極端熱浪、超級颱風、雨災、山泥傾瀉、旱災、山火等等的衝擊之下,真的能夠獨善其身而繼續成為一個「宜居城市」嗎?
綠色金融 市民可參與「綠色經濟」建設
或說香港是個彈丸之地,我們怎樣做也不能影響大局。對於這一觀點,我們已於8月22日發表的《施政報告諮詢意見》中作出回應(見附錄),在此不再贅述。如今《施政報告》正式發表,「350香港」的回應如下:
- 政府於去年發表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之中,提出要「將香港的人均排放量由現時的6噸,減至2030年的3.3 ~3.8噸」,本會在《諮詢意見》(附錄)中已指出,這一方面是個頗為進取的目標;可另一方面,我們實在無法看出,這個目標如何能夠透過現行的政策措施得以實現。我們的憂慮不幸成真,因為在特首這份《施政報告》中,這個重要的目標沒有出現。我們憂慮,這將會是政府的另一張「空頭支票」。
- 要減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對抗全球暖化,首要必須盡快取締化石燃料的使用(「去碳」)。在香港,這些燃料主要用於發電和交通運輸。有關前者,政府強調正以「清潔能源」取代燃煤發電。但他們沒有提及的是,有關的「清潔能源」是仍然會排放二氧化碳的天然氣,而並非沒有二氧化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雖然天然氣發電的排放確較燃煤為低,但就解決當前問題來說卻遠不足夠,故此稱之為「清潔能源」實有誤導公眾之嫌。(就「燃料組合」的改變,本會對政府剛與「兩電」達成的「管制協議」的不滿之處,請參看附錄。)
- 就上述第二項的「交通運輸」而言,附錄的《意見》已經對政府取消電動車的優惠提出批評。昨天的答問會中,有關官員雖然為此作出了辯解,但本會認為解釋絕對不能令人滿意。「限制汽車數量增長」是一個我們非常認同的大方向,「以電動車取締汽油車」(一些國家已宣布了這樣的目標)也是一個我們必須努力的方向。但將兩者混為一談卻不合情理。就後者而言,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長遠的、全方位的「由汽油車過渡至電動車」的政策和基礎建設發展藍圖。
- 回到電力供應這個問題,本會一方面對政府推出「上網電價」和「可再生能源認證」等措施表示歡迎,但另一方面,對於政府在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方面的力度大大不足仍然感到十分失望。其中特別在興建離岸風力發電場以及與周邊地區(大灣區、泛珠三角及至整個廣東省)進行緊密合作(而非單單「買電」)方面。本會深信,在「去碳」的大前提下,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是人類社會的不二之選。香港政府在這方面必須更積極更具前瞻性,才可保障香港市民的長遠福祉,以及履行世界公民的責任。
- 政府在簡介會上提到「綠色金融」在香港的發展。本會對此甚表歡迎。我們憂慮的是,政府礙於「大市場、小政府」的傳統思維,過分依賴市場,至令事情停滯不前。我們認為,與「通脹掛鉤債券」一樣,政府必須帶頭成立「綠色債券」(也可接受私人機構參與),以讓市民可以直接參與「綠色經濟」的建設。我們期待政府有關這方面的進一步消息。
- 除了政策的制定和推行之外,環保要有成效,還必須透過深入和持久的公眾宣傳教育。在這方面,政府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本會深信,作為一個最有公信力的傳媒機構和政府部門,「香港電台」在這方面可以而且必須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們強烈呼籲,環境局與香港電台緊密合作,一方面將環保的信息最有效地傳播到普羅大眾之中,一方面也引發大眾對有關議題的深入討論,以取得環保政策制定的民意基礎。此外,政府可以設立基金,資助香港電台或獨立紀錄片製作者,製作高質素的氣候教育節目,在免費的私營電視台(如TVB)的「港台時段」播出,以達到最大的效果。
總結而言,我們面對的環境挑戰是極其嚴峻和迫切的,而我們正在做的,與我們必須做的,之間仍然存在着極大的落差。(這兒指的不單是香港而是全世界。)但為了自己,也為了我們的後代子孫,我們沒有條件悲觀。政府與人民在此完全站在同一陣線,而「350香港」將繼續成為這一陣線的中堅分子。
李偉才
「350香港」召集人
2017年10月12日
附錄(2017年8月22日文件):
「350香港」對「香港2017-18年度《施政報告》諮詢:環保政策部分」之意見
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環境局局長:
全球暖化引至的氣候災變和生態崩潰,是影響着人類生死存亡的一項重大而迫切的挑戰。由於暖化的最大元凶,是燃燒大量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所釋放的二氧化碳,因此盡快取締化石燃料的使用,成為了當務之急。
由於化石燃料仍是現代文明的主要能源,取締化石燃料(「去碳」)的難度無疑極高。但正確地認識問題是解決任何問題的第一步,而對於牽涉整個社會利益的這個問題,有關的認識必須為全民(而不是一小撮專家學者)所擁有。
事實卻是,目前坊間甚至專業的主流媒體,對全球暖化仍然時有質疑,而大眾對於「去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仍然不大了了。這反映了政府在公眾宣傳和教育方面嚴重不足(例如至今沒有一次「城市論壇」討論過這個如此重要的題目)。
一方面,政府呼籲人們「關心氣候變化」、「減少浪費」、「節約能源」以及鼓勵「綠色生活」和「低碳經濟」等是絕對正確和必要的做法;可另一方面,這些呼籲與政府必須盡快帶頭和落實的強力和果斷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能源政策),之間存在着極其巨大的落差。這便有如我們被鎗傷,而只是塗了點碘酒便當作已把問題處理一樣。
或說香港是個彈丸之地,我們怎樣做也不能影響大局。但每個社群實也可以作出同樣的推論,而問題將因此永遠無法解決。較具體地說,今天全球人口約為74億,而香港人口約為740萬,亦即世界上每一千個人便有一個是香港人。此外,香港每年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6噸,較全球平均的5噸高出20%,而這並沒有反映生產香港人耗用的工農產品所造成的排放。另一方面,香港的人均收入是世界平均的4倍多。很明顯,香港在「減排抗暖」方面責無旁貸。
香港政府於去年(2016)發表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30+》之中,提出要「將香港的人均排放量由現時的6噸,減至2030年的3.3 – 3.8噸」,這個目標本身可算頗為進取。然而,藍圖中卻沒有詳述這個目標如何能夠達到。以現今政府所推行的政策來看,十多年後可否達到這個目標是個很大的疑問。中央人民政府已經承諾恪守巴黎氣候協議,並正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實現「去碳」的目標。假如香港作為中國最富裕的城市,在減排方面承擔不足,又何以取信於國際社會?
積極「去碳」 發展可再生能源
上文指出,化石燃料仍是現代文明的主要能源,所以要「去碳」便只有兩個途徑:大幅減低能源的使用,以及盡快開發沒有二氧化碳排放的「清潔能源」(即「節源開流」)。
就第一點而言,我們可以透過(1)開徵碳稅、(2)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科技節能)、(3)改變高耗能的生活習慣(行為節能)、及(4)減慢經濟發展速度(經濟節能)這四方面入手。
就第二點而言,政府必須帶頭推動「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等的發展。這些推動可以包括向有關的新興產業提供(1)稅務優惠、(2)低息(或免息)貸款、(3)租金特廉的土地、(4)直接的技術支援等。由於香港土地有限,我們應該與鄰近區域(泛珠三角)緊密合作,以發展大型的太陽能和風力(包括離岸的)發電場。
與上述兩者相關的,還有「智能電網」的建設,交通運輸的「電動化」、以及鼓勵「分散式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逆售電價」政策等。(最後一項已包括在《行動藍圖》之內,稱為「上網電價」)。
香港的「碳排放」主要來自發電和交通運輸。由於全港電力乃由「中電」和「港燈」兩間公司提供,「去碳」的主要方向必然是盡快改變這兩間公司的發電方式,亦即由使用化石燃料,轉為使用沒有二氧化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
適逢兩間公司的經營權將於2018年屆滿,政府本可借此機會,在延續經營權的談判和及後簽訂的協議中,以新設的、強力的條款來促成這種轉變。可惜,儘管「350香港」在去年的立法會選舉期間,高調地推出了「向2016年立法會候選人作出之氣候挑戰」,並明確地指出了「兩電」協議的替續是「去碳」的黃金機會,當新的協議於2017落實和公布時,我們卻是完全看不到任何令香港能源結構改弦更張的強力條款。不錯,現時《藍圖》中將燃煤發電改為天燃氣發電確會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而這在三、四十年前會是一個不錯的選項。但面對今天極其嚴峻的氣候危機,這卻是遠為不足。要知新的協議有效期將至2028年,亦即香港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格局,在未來十年也不會改變,「350香港」對此表示強烈的失望和不滿!
推動交通運輸「電動化」
在推動交通運輸「電動化」方面便更為使人氣憤。在電動汽車於高檔次市場日益普及期間,政府的責任,應是透過稅務優惠和加強充電的配套設施等等,以進一步加快這種轉變,並盡量促使這種轉變延伸至中、下價的汽車市場。然而,政府卻是反其道而行,將原有的向電動車提供的稅務優惠取消!在各大城市如倫敦和巴黎都宣布在2040年將取締所有燃油動力汽車之際,這種做法無疑是倒行逆施。
無疑,上述各種的建議措施當中,不少都會引起公眾的重大爭議(例如引入「碳稅」和轉用「可再生能源」短期內可能令電費大幅上升,而政府是否應對中、低收入家庭進行一定程度的電費補貼等)。政府的責任,是引導社會進行基於事實的辯論。
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們過去百多年的富裕與繁榮,很大程度是建築在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透支」之上。要解決當前的危機(包括拯救我們的子女於劫難)而又不願意作出犧牲,完全是自欺欺人的一回事。
顯然,只有當大眾透過反複辯論而充份了解到情況的嚴峻程度,而自覺必須作出短期的犧牲(經濟上的和生活方式上的)以換取長遠的福祉,政府才有民意基礎來推行一些果斷和大刀闊斧的政策措施。於此,政府在宣傳教育方面的力度,必須以倍數增強,最有效的方法,是一方面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則透過政府的宣傳渠道如政府新聞處和香港電台等,引發社會的廣泛討論。此外,政府在物品採購、節能減排及公務運輸方面,更加可以發揮帶頭作用,而無需受民意左右。
「350香港」正是為了喚起大眾對全球暖化危機的覺醒而成立的,我們願意盡力發動民間的力量,配合政府在這方面的工作。
「350香港」
2017年8月22日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