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不自由與科學的盡頭

社會的輿論壓力或高登的網上聲討是一回事,但政府的公權力卻是另一回事。

由內地的「七不講」到最近香港的「殺無赦」,中港學術界內不能說的秘密似是愈來愈多。言論自由是什麼?道德底線又是否比言論自由重要得多?兩位欄友曾國平與徐家健都已就這些議題撰文論述,在此不贅。

不再探討形而上的話題,我想問的是一個對我更切身的問題:在一個言論不能超越道德的底線、討論不能超出法律所規範的社會裏,科學發展的前景會如何?就經濟學而言,不少研究的成果都有改變現有政策的含義,當中不少更直指要推翻現有的法例或政策。換言之,就是「鼓吹犯法行為」。

經濟學的涼薄分析

數年前有一隻本土的手機遊戲「神魔之塔」被指抄襲一隻日本的同類遊戲,事件在網上吵得滿城風雨。對不少人來說,抄橋形同不問自取,抄襲等同偷竊,都是不言自明的道德判斷。當時少不更事的我在友報發表文章,指出由於新意念有共用品(public goods)的特質,即使放寬知識產權的保護(即是容許抄襲),創新都不一定會減少。文章發表後,我理所當然的被眾人(包括一眾高登仔)在網上聲討,話我冷血有之,罵我涼薄亦有之。

這類「涼薄」的分析在經濟學界裏比比皆是。以前就讀的研究院有一位教授是知識產權研究的權威,他近年一直認為現行的知識產權法例應被取締,作為他研究結晶的專著就名為《反對知識壟斷》(Against Intellectual Monopoly)。

此外,我的博士論文探討的題目是犯法的盜版行為對音樂界的影響,而其中一個發現的含意是在某些情況下,把盜版行為合法化對社會整體有利。

社會科學的「踩界」機會

社會的輿論壓力或高登的網上聲討是一回事,但政府的公權力卻是另一回事。學術界裏有不少人對前者並不太着意,但如果政府利用公權力禁止一些「超越道德底線」或「測試法律底線」的研究,這將會為經濟學的發展帶來什麼影響?我不敢想像。

香港的學術界裏還未出現「七不講」,而「殺無赦」似乎仍然停留在「講吓啫」的階段。不過,我在想,假如我現在才博士畢業,手上拿着這份「測試法律底線」的博士論文找工作,中文大學還會否給幼稚的我送出人生第一份合約?

當然,不同科學受言論自由界限的影響有別。純科學、工程學或醫學等學科並沒有社會科學般那麼多價值的判斷,受意識形態影響亦較少,有關研究「踩界」的機會不大。換句話說,把言論自由收緊,在邊際上對不同科學的影響不同。怪不得極權國家裏的純科學家、工程專家和醫生相對上的科研成就較高。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梁天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