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為與無為

在傳統的中國文化當中儒家是較「有為」的,積極入世,移風易俗,要建設小康大同社會;道家則是「無為而治」,崇尚自然而然。

許多年前,我在中學任教經濟科會考班。當時是回歸之前,教國際貿易那一課的時候,我都會說到香港所奉行的積極不干預政策(Non-intervention policy,或Laissez- faire)。這也是香港對外貿易賴以成功的因素,因為香港是以出口帶動的經濟體(export-oriented economy),所以自由貿易是極為重要的,香港的產品價廉物美,大受外國買家歡迎,能為香港賺取外匯。有些著名的經濟學家更稱香港是實踐自由貿易(free trade)的最佳例子。

多管無益 不管為妙

經濟學有個主要的概念叫做自由市場(free market)。簡單而言,貨品的價格由無數的賣家和買家的供求而定,兩者之間的力量角力慢慢會達至均衡價(equilibrium price),毋須政府干預。這就是所謂「無形之手」。總而言之,政府多管無益,不管為妙,一切的買賣由市場自行運作,算是一種無為而治。

但這種「無為」是會受到考驗的。回歸不久,金融大鱷來犯,港元受到狙擊,當年的財政司長曾蔭權和許仕仁和任志剛等財經官員決定「入市干預」,以捍衞港元的穩定,結果贏了一仗,擊退大鱷,因政府有龐大的儲備作後盾,算是險勝了一仗。

到了梁振英時代(2017),他已改為採取「適度」有為的策略,為了壓抑不斷颷升的樓價,不斷出招,有著名的「雙辣招」,收了一時之效,但得罪了許多地產商,關係非常緊張,但另一邊廂,當時的財爺仍然是非常「無為」,甘願做其守財奴,量入為出,他在任多年沒有什麼的鴻圖大計,可說是毫無作為。連醫院等民生必須設施也懶得規劃,現在公立醫院的負荷已超逾一成,市民只有憤惱和無奈。

2017年,林鄭月娥走馬接棒,有政黨送了四個治港方針給她叫「擇善有為」,即希望她能一改從前曾財爺的保守作風,還富於民,為香港的經濟,民生事務多做點功夫,不要「hea」做下去。所以她一上任便增加了36元億教育的經常開支,贏得教育界及市民的掌聲。

知足不知足,有為有不為

但到底是「有為」好還是「無為」好呢!我最欣賞著名女作家冰心的座右銘:「知足不知足,有為有不為」。這又是非常「乾與坤」的。知足是心態,知足才可常樂,但太知足便會怠惰、不思進取;所以又要不知足。「有為」當然重要,要自強不息,勤勤懇懇去幹,機構或社會才會進步,但也「有所不為」,做事要有底線,有些對民生有害的不幹,例如所謂的「官商勾結」,甚至「官、商、鄉、黑」勾結等。

在傳統的中國文化當中儒家是較「有為」的,積極入世,移風易俗,要建設小康大同社會;道家則是「無為而治」,崇尚自然而然。「治大國如烹小鮮」,廚師煎魚時不要頻頻翻動,魚才不會弄得支離破碎,徒勞無功。

但其實「無為而治」其實最早出於儒家的經典《論語》。《論語‧衞靈公》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而已矣。」意思是可以無為而天下治的君子,該是舜吧。他做了甚麼呢?只不過是恭肅己身,端正地居於面向南方的天子之位罷了。舜是儒家的聖君,因為品格優良是個大孝子,所以堯禪讓帝位給他,國號「有虞」。舜是典型以德治國的例子,「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群星拱之」。

哪些是群星?包括五位賢臣,「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論語‧泰伯》。而漢代的孔安國指他的五位得力助手為禹、稷、契、皋陶和伯益。他們各司其職,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各人都深受百姓愛戴。最後舜還把帝位禪讓給禹。

到了周武王時,他也有十位賢臣協助。東漢馬融指那十人為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和太姒。所以是周立國之時是人才濟濟的。周武王便可以無為以治,由各個賢臣自由發揮。

親賢人,遠小人

可是孔子也說「才難」,人才難得。有德有才的人才確實非常難求。孔子最崇拜的是周公旦。據《禮記》所載:「昔者,周公旦有勲勞於天下。周公既沒,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勲勞者,而欲尊魯,故賜之以重祭。外祭,則郊社是也;內祭,則大嘗禘是也。」可知成王和康王對周公的賞析。要親賢人,遠小人的名君才能無為而治呢!

三國之際,曹操、劉備和孫權三方都積極招兵買馬,圖擊敗對手,一統天下。三人都求才若渴,禮賢下士,曹操曰「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甫,天下歸心」。他寫的《短歌行》就是慨歎自己年事已高,憂心未能統一江山。而劉備更是三顧草蘆,請了卧龍先生出山,開創了三國鼎立之局。後劉備被困於白帝城後大病,臨終前托孤劉禪。諸葛亮寫《出師表》以表心跡,願意「鞠躬盡瘁,死而後矣」。一片丹心,協助先帝扶持阿斗。劉禪有了孔明,真是可以「無為而治」,但諸葛亮一生謹慎、親力親為最後累死了,享年54歲。

帝舜、周武王、劉備都有得力助手,肯委身相助。他們自己都以仁德見稱,令下屬心悅誠服,願意為他們出生入死,追隨左右。及後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文臣武將多如天上繁星,文臣有「房謀杜斷」,武將有李靖等,開貞觀大治。大唐國力遠至西域諸國,成為各國的首領,「天可汗」!當然有賢君才有賢臣,沒有李世民的胸襟,就沒有諌官魏徵的出現,他敢觸太宗的逆鱗,挑戰其的容忍極限。另外,李世民也娶得賢妻長孫皇后,給予他很多寶貴的意見。李世民弒父殺兄,奪得帝位,很不光彩,但他勤政,非常有為,結果成了後世稱頌的帝王。

至於道家,「道法自然」,希望發揮人民或下屬的積極性,讓社會安穏安寧。道家的思想反戰反對好大喜功,反對自以為是,建議處下。最好是寡國小民,讓國人能和諧相處,免爭奪、爭權、爭利。他的三種方法是「不爭」,要「慈」要「儉」,「不敢為天下先」。

「無為而治」是道家管理的最高境界。「太上」的管領就是「隱了形」。大家都不知他的存在,人人自動自覺,努力工作,相安無事,多好!但許多管領人,誤以為無為是,甚麼都不做。這樣是「不為」(do nothing)。「無為」是應是「無痕跡的為」。雖然默默地做了許多功夫,但別人和下屬也不知,以為是「我自然」。

「無為而治」是很難的。要不刻意作為;要居而不功,功成身退;要不愛出風頭,榮耀歸於下屬。因為不爭,別人便無法攻擊,天下太平。這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甘心做老二、韜光養晦,低調領導,那是「是智慧」、「是修養」,「是最高境界」。

陳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