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面人

現在回看修復後的《笑面人》,編導演成績斐然,只是美國的影評人對德國表現主義的誇張手法接受不順。

加拿大滿地可Fantasia電影節7月開幕,選映了幾齣重新修復或技術化了的電影,包括陳果的《香港製造》,以及1928年的美國默片、由德國表現主義電影人Paul Leni導演的《笑面人》(The Man Who Laughs)。

這個電影節以科幻、恐怖、奇趣及心理電影為主題,且集經典與新作於一身,其中不乏亞洲的cult movies,還有動漫。類型電影早已跨越了固定的框架,放在如此主題的電影節有些選片便顯得莫明奇妙。《笑面人》被美國定型為恐怖電影!這顯然是文化差異的誤會。

美國眼中的德國表現主義

《笑面人》製作於美國1930年代,美國人怎樣看德國的表現主義電影及其美學?費茲朗的《大都會》,《M謀殺者》還有其他經典如《卡里醫生的小屋》等等,其中誇張的身體演技,木刻版畫的表情,黑白分明的影像處理,跟德國在一次世戰時期的政治及社會氛圍關係密切,且跟雕刻、舞蹈、繪畫及建築等藝術運動同步。

德國表現主義原汁原味,一如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被隔離的情況裏孤獨無援的惶恐狀態;這同時又鼓勵了德國電影在沒有任何外來電影的競爭下自由發展。電影採用了幾何設計的場景立體視覺,並結合牆璧和地板呼應的光影效果;還有如「橋樑」畫派的黑白對比以及其中人物不安的精神狀態,加上奇幻出乎常情的故事和遭遇,風格獨特,演技得誇張突出才是配套。然而在美國製作同一路線,便引生截然不同的接收及反應。

美國錯評《笑面人》 成為殺人小丑原型

《笑面人》是根據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說改編,同是寫災難中成長的苦海孤雛,如何在顛沛流離的生活裏備受打擊,劫後餘生的故事。文學的價值自在細膩的描寫與動人的情節。《笑面人》其實十分形像化,寫十七世紀英國公爵與國王對抗被處死刑,他的小兒子更被毀容,嘴巴被刀界成像個永遠在笑的小丑,嘲弄自己愚昧的父親。小男孩被放逐,在暴風雪中拾起了在冷死母親懷裏的失明女嬰,兩人後來被收留,自此青梅竹馬,形影不離。《笑面人》的稱號便是因為男孩那張永不能被修復的嘴臉。

《笑面人》竟然讓每個看見他的人都大笑,因而他得靠此維生,每晚演出悲哀的小丑。電影對小丑的造型處理認真,而觀眾卻少有思考小丑美學的淵源與深刻的意涵,還有小丑的淚水。笑面人永遠向上張開的嘴巴,使他當難過得要死的時候,被誤會為不敬、癡呆,對身處的險境看似懵然不知。他最愛失明女孩的天真,在她面前不用掩面羞愧,跟她心心相印。其後暴風雨般的搶掠、禁錮、誘惑、分離等,是雨果作品的通式。

現在回看修復後的《笑面人》,編導演成績斐然,只是美國的影評人對德國表現主義的誇張手法接受不順,將之定性為恐怖片,主要是因為笑面人的造型跟應被列為浪漫愛情甚或煽情劇的俊俏郎恰好相反。但電影及其視覺風格在美國旋即又影響了後來的吸血殭屍、科學怪人、蝙蝠俠裏的企鵝怪與殺人小丑;悲哀小丑的委曲和幽暗度愈趨平面了,其美學還是有待研究。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文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