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三:紅色中國歷史最重要的轉折點

要不是林彪的地位和性格,以及他在文革中擔當的角色,九一三事件未必出現。

上周三是近代中國歷史一個極重要的日子。

九一三這組數字今天的香港市民可能非常陌生,至少不如兩天前的九一一般耳熟能詳。但是46年前這組數字浸入幾乎每個中國人的血液裏。當年有一句內地傳媒反覆出現的名言說,要把毛主席的話印在腦子裏,溶化在血液中。這組數字雖然不是毛主席的話,但對毛主席本人從而對中國歷史進程的衝擊卻是無與倫比的,比毛主席的任何一句話都厲害很多倍。

1971年9月13日當時紅色中國的副統帥、太祖皇帝親自冊立的接班人即儲君,乘坐英國造三叉戟(Trident)客機,倉惶去國,最後在蒙古溫都爾汗沙漠墜機身死異國。當年朝廷翰林們引用杜牧詠赤壁的絕句:「折戟沉沙鐵未銷」,諷剌「戾太子」之殤,是不是涼薄我不知道,但折戟沉沙喻三叉戟之墜毀沙漠之意卻也甚精警。九一三和折戟沉沙作為當年最常出現的數字和用辭,佔據中國話語空間凡4年之長。記得1973年當年上山下鄉的筆者參加在縣城舉行的大學招收工農兵學員的文化考試,作文題目就是批判林彪《五七一工程紀要》的一句話,上山下鄉是變相勞改。當時我們這些還在志學之年就被流放去邊遠山區的弱冠少年,對這句話是多麼的感同身受,非常認同,但當年也只有違心地寫上一些冠冕堂皇,政治正確的廢話,對林副主席撻伐一番。當年出了個白卷英雄張鐵生,文化考試成績變得沒有意義。我所以說這組數字和那些常用辭在中國話語空間佔據4年首要地位,那是因為1975年轉向批鄧,林彪才退出批判舞台的中央位置。

歲月悠悠,又是九一三。中國也真不再是過去的中國了(這是《人民日報》當年正式公布的1976年天安門討毛詩篇的一句) 。回望反思九一三事件,可以肯定這是紅色中國歷史最重要的轉折點。只是到目前為止,林彪繼續還是執政黨的朝敵,而毛澤東還作為神主被供奉在太廟,紅色中國這段歷史被利益的煙霧所遮蔽,無法還其真面目。九一三的歷史意義遠遠沒有得到正確認識。本文將以紅色中國整個歷程的視角,審視九一三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給它一個正確的定位。

林彪是中共除毛澤東外最重要角色

去年國慶前後,本欄曾刊出連載三期的文章,把毛鄧林合稱三傑,分別評論他們的功過是非及其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發揮的作用。鄧小平所以躋身這一行列,主要是因為他在後來帶領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無與倫比的玏績。若純粹從毛澤東時代而言,林彪比鄧小平是更重要的角色。這不僅表面上林彪在黨內的地位高於鄧小平,而且林彪的實力遠在鄧小平之上。鄧小平在毛澤東時代某個階段權力可能高於林彪,特別是50年代,林彪因身體原因而豹隱的那些年。但是鄧之受毛寵信更多是因為早年的政治淵源與後來的政治忠誠(鄧告發高崗是其得寵於毛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比起林彪的顯赫戰功,比起林麾下四野的實力,以及由此而來的黨內軍中崇高聲望,鄧真正難望其項背。當年解放軍分為四大野戰軍外加聶榮臻麾下的華北野戰軍。其中四野是毛澤東的子弟兵,從井崗山開始作為中央紅軍就是毛澤東的真正嫡系,是打天下的第一主力;三野前身是新四軍,當年由沒有參加長征,留在南方的遊擊隊組成,實際上也是毛的嫡系。打天下時戰功僅次於四野。可以說三野四野外加華北野戰軍才是真正的毛氏自己的武力;而一野二野由早年賀龍的紅二方面軍與後來被清算的張國燾的紅四方面軍所組成,從兵力與戰績看,不過偏師而已。

林彪在紅色中國創建中獨居首功,沒有林彪以十萬疲敝之眾(當年僅佔共軍十分之一兵力) 以不到3年時間,發展成百萬雄師,佔共軍近半兵力,更不用說武器裝備非關內共軍所堪比擬了。林彪一舉蕩平白山黑水,毛勝蔣敗之勢巳定。歷史的看,奄有東北席捲天下者早有先例。當年八旗子弟龍興東北,以十數萬眾秋風掃落葉般席捲全國,近億漢人俯首稱臣;張作霖以胡匪出身興起東北,竟也以安國軍大元帥入主北京。說林彪把毛澤東送入中南海絕不為過。紅朝以武力取得政權,也以武力保有政權,林彪在紅朝的重要位置不須智者亦可知矣。

若純粹從毛澤東時代而言,林彪比鄧小平是更重要的角色。這不僅表面上林彪在黨內的地位高於鄧小平,而且林彪的實力遠在鄧小平之上。(Wikimedia Commons)
若純粹從毛澤東時代而言,林彪比鄧小平是更重要的角色。這不僅表面上林彪在黨內的地位高於鄧小平,而且林彪的實力遠在鄧小平之上。(Wikimedia Commons)

毛的帝王術與中共的權力格局

毛澤東是紅朝開國之君,居太祖之位。這位太祖武皇帝熟諳南面帝王之術。毛主席坐上金鑾殿龍椅後,用盡心思經營帝王御下之業。其御民之道通過發動各種頭顱擲處血斑斑的運動來實現,因與本文題旨無關,故不作論列。其御臣之道大抵師法中國歷史上帝王對臣下分而治之,使臣下互相競爭,自己則處高高在上的仲裁者之位,以免除對君位的威脅這種故智,只是毛主席把這些東西玩得出神入化了。

毛主席分而治之的韜略是扶持對中共立國其實功勞不大的所謂白區黨,即劉少奇為首的,沒有武力後盾的政治集團,讓它抗衡毛手下的軍功集團。早在延安整風,毛還在做山大王的時期,這種南面術已初見端倪。當年通過的歷史決議就宣布劉少奇是白區正確路線的代表,把白區工作抬到與根據地工作相仿彿的地位。這被高崗後來在私底下斥為二元論,不合歷史事實。

從此,毛讓劉為首的白區黨與軍功階層相互競爭與鬥爭一直到文化革命。在這段時間中,兩股政治勢力幾回交鋒,嶢嶢者折,當有一方勢大威脅帝座或不再為帝心所眷時,就讓另一勢力發動鬥爭,加以清算。但鬥爭以不使雙方嚴重失衡為度。軍功集團因為勢力龐大,更經常受到打擊與壓制。

中共建政後第一回合的黨內權鬥是後來稱為高饒反黨聯盟案。劉少奇因為自作主張,越過毛的底線使帝心不悅,排出架勢讓高崗挑戰劉。高崗是軍功集團的代表,提出軍黨論,認為黨是軍隊創建的,意圖把劉和他的集團逐出權力核心。如果順着高崗的意思,毛分而治之的帝王術將成系而不食的匏瓜。所以後來毛拋出高崗,讓雙方勢力不致嚴重失衡。其實當年高崗背後有林彪,有彭德懷。高崗在爭鬥正酣時,率領諸高級將領,浩浩蕩蕩去看望正在西山休養的林彪,林彪當時就表示,江山是軍隊打下來的,不能讓白區黨專擅權力。親自說支持高崗從劉氏那裏奪回權力。儘管如此,當年清算高崗根本沒有波及林彪,高崗之錯在於沒有體認聖心。聖上對劉周有所不滿是事實,你高崗替聖上敲打一下,順便爭一點權也無問題,但如果把劉系一鍋端,毛的帝位沒了屏障,就是難以分而治之,收漁人之利。就是因為這樣,毛翻臉不認人,高求見不得,只有自戕了結一途了。對於毛來說,軍功集團人強馬壯,沒有了高崗,還有彭德懷、林彪足以和劉集團抗衡。毛澤東御下的權力結構,其臣下的權力角逐直至文革,其實都是毛操控文官集團與軍功集團,使之互相競爭的,周而復始的過程。對於毛來說,這比讓兩個軍事集團互相競爭好得多。畢竟軍事集團的競爭弄不好兵戎相見,豈不壞了事?

九一三終結毛時代中共內部權鬥結構

和歷史上的帝王一樣,愈到晚年,信任半徑趨於收縮。毛澤東賦予劉相當的權力,或說與劉共治天下17年,中間不免齟齬。作為雄猜之主,自然懷疑劉自成體系,使帝星不耀。這促使毛決定徹底搬掉劉集團,重整權力結構。從文革的過程看,劉的集團就象白區工作那樣的聯系模式般,劉作為首領,手下沒有人可以取其位而代之。這也使人們看到當年拋棄高崗的原因。那就是打掉劉少奇,劉集團即作烏獸散,不可能有與軍功集團抗衡的能力。實際上後毛時代,劉氏手下除了薄一波投靠鄧門下外,幾乎沒有一個躋身權力核心的。彭真早在七屆中央委員會就是政治局委員,終其身沒有成為政治局常委,是劉系蕭條的明證。

毛發動文革,以江青娘娘一手操持組成一個取劉系白區黨文官集團而代之的文革派新文官集團。這樣自鳴得意的毛,滿以為繼續以分而治之的南面帝王術足以鞏固帝座。這次兩個集團首領一個是他的內子,一個是他的首徒。但是江娘娘統領的文人集團政治能力低劣,又侍仗特殊地位咄咄逼人,實際上把毛擺上枱,在政治運作中屢屢把毛的權威押上,使毛失去作為仲裁者的有利地位。最後導致九一三事件的發生。林彪機毀人亡,暴屍朔漠,落得韓信般的下場,令人欷歔扼腕。這樣,溯自毛坐上金鑾殿龍椅開始經營的分而治之,即以白區黨文官集團與紅區黨軍功集團的權力制衡結構,隨着九一三的爆炸聲而歸於終結。毛澤東不得不親自整肅自己的嫡系,解放軍中勢力最強盛的林彪四野舊部。四野若沒有被毛澤東親自整肅,任何繼世之君都需要看這一軍事集團的面色。根本不可能有完全自由的政治轉向空間。

沒有九一三毛不會重新起用鄧。這樣鄧不會在毛駕崩前後身處中國政治舞臺的中央,並嬴得當時中國人的同情與普遍認同。(亞新社)
沒有九一三毛不會重新起用鄧。這樣鄧不會在毛駕崩前後身處中國政治舞臺的中央,並嬴得當時中國人的同情與普遍認同。(亞新社)

結論:沒有九一三不會有鄧小平時代

九一三不僅極大地打擊毛澤東的聲望,也極大損害毛澤東的健康從而縮短了他的壽命。當8億臣民驚訝地聆聽林彪事件的傳達時,毛澤東在中南海臥室突然不省人事多個小時,距離地府僅一步之遙。九一三對毛所以打擊如此之大,乃林彪絕不認錯服輸,是毛遇到的第一個絕不檢討的鬥爭對象。從高崗、饒潄石到劉少奇、鄧小平,所有被毛清算鬥爭的人,都向毛作出檢討,承認錯誤並表示願意悔改。這樣做對毛非常有利。既然鬥爭對象都承認錯誤了,自然是毛主席正確,一貫正確。在林彪一役,毛主席永遠正確的神話破滅了。毛澤東時代自然也就走向終結了。

要不是林彪的地位和性格以及他在文革中擔當的角色,九一三事件未必出現。很明顯換了另一個人擔當林彪角色,即使有同樣的政治取向而不見容於毛澤東並被打倒,那也不過是另一個高崗、彭德懷或劉少奇等可以用來證明毛主席一貫正確的例子。

九一三徹底摧垮紅色中國建政以後,支撐毛太祖帝座兩大互相競爭集團的根基:劉的白區黨與四野為主的紅區黨。沒有九一三,毛不會重新起用鄧。這樣鄧不會在毛駕崩前後身處中國政治舞台的中央,並嬴得當時中國人的同情與普遍認同,這樣後毛時代就未必以鄧為核心,成為太宗文皇帝。這樣中國未必有鄧小平時代,因為當年元老集團的思路更多是回到交革前或回到五七前。(五七普遍被認為是毛行差踏錯,推行極左路線的開端)

總之,紅色中國當年的歷史邏輯鏈條是:九一三使文革歸於失敗,也使權力竟爭架構崩塌,從而損害毛的健康,加速毛的壽命終結;同時毛在九一三後為重建權力競爭架構而起用鄧,結果毛的意向落空,卻為毛後的鄧政作了鋪墊。這一邏輯鏈系隱含與支持了九一三是紅色中國歷史最重要轉捩點的結論。

駱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