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治的紛爭應大致解決,當然還會有異見的人,也會有不少不甘心的人,但大勢所趨,政府不犯錯的話,政治會轉為穩定,牛鬼蛇神和政治投機的言論與行為當可銷聲匿迹。當政治穩定之後,香港的當務之急是重拾發展動力,然發展卻不能再受困於殖民地時代設下的框架限制,而是利用各種機會、各種資源,加快發展來彌補過往20年的失誤。
三個國策 帶來機遇
習近平主席來港提的三個國策: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和人民幣國際化,香港要借助國家之力參與發展,第一步要打破畫地為牢的思想,重拾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視野、思維、規劃與功能發揮。因此,香港首要與珠三角合作。
今後四年,珠三角的基礎投資將達25000億元人民幣。當地現有的基礎在硬件上已遠勝香港,而軟件方面,尤其是互聯網、電子電訊技術的應用也超越香港。若把香港的城市功能擴展,將會帶來巨大的新優勢。
先不說內地資源來港,單只香港把發展伸延至珠三角便大有文章可做,如港人大規模地移居深圳和珠三角,利用跨境和區內交通,實現一小時生活圈、經濟圈。這有助減輕香港的土地供應壓力,也可擴大每個家庭在內地的生活空間。由於珠三角交通改善,一小時生活圈且伸延至惠州、東莞、南沙等地,便可倣效日本東京都把生活區設在西部地區,甚至跨越東京都的轄區。教育、醫療、社福等方面都可通過投資當地或與當地合作而變得可攜性,亦與當地設施形成更大規模的互補效益。
教育科研跨區發展
中文大學在深圳設校區、香港大學在深圳設醫院等,都應該是香港擴大城市資源與功能的發展方向和戰略。香港的大學生佔人口比重低下,顯不出國際都會、知識城市的功能與作用。港府科研經費不足,使整個社會和企業無論是基礎與應用,或眼前與前瞻的科研都不足。回歸以來依殖民地畫地為牢的思想出發,政府反對把本地資源用於香港以外,既從國際城市的角色倒退,也處處限制香港與國外和內地合作,排除借用內地資源的機會。
香港的科研與教育,除了急功近利的數量化增長,看不到有什麼實質的進展。相對於內地,就連長久以來只有一所大學的深圳也比不上。深圳的科研經費已五倍於香港,成效影響也勝於香港的論文與專利權申請的做法。內地的名校已在深圳設立校區,也開始與國際合作,總的大學生與研究生人數不會少,且全國招生,生源勝於香港。
香港若不故步自封,大學等專上學院應與珠三角更緊密合作。一是在珠三角設分校或研究區,吸納內地和海外學生並與香港本校融合;二是與珠三角政府、企業乃至內地機構合作科研,也從論文式科研進至技術轉移、知識轉移的更實在的科研。利用內地資源,和由內地吸引而來的國際資源,擴大規模,增加競爭,提升水準。在中央政府支持香港重建競爭力之際,香港要求中央支持,克服現有制度障礙,應有大機會。
以香港現時的條件和方法,科研教育是無法有大發展的。
原刊於《東方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